
現年50歲的石金翠,是濟寧市兗州區新驛鎮毛辛莊村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十幾年如一日,呵護撫養兩個女兒、兩個侄子,悉心照顧患有精神疾病的弟媳,她用自己柔弱的臂膀承擔起兩個家庭的生活重任,鄰里都說她是“五個孩子”的母親。
1989年,石金翠嫁到了新驛鎮毛辛莊村,先后有了兩個女兒,一家四口其樂融融。幾年后,丈夫的弟弟也娶妻生子,有了兩個兒子,由于弟媳患有輕度精神疾病,弟弟又要外出打工,這照顧侄子和弟媳的任務也全靠石金翠一人。丈夫和弟弟常年在外務工,家里的經濟狀況還不錯,用不著為錢發愁,因此,石金翠能夠全身心的照顧兩個家庭,一邊操持著家務,為孩子們做做飯、洗洗衣服;一邊操勞著農活,忙碌于三秋三夏。
2002年,一場飛來橫禍打破了這兩個家庭的平靜生活,弟弟干工程時出了事故,需要賠償一大筆錢。那些日子債主們整日上門要賬,親戚、朋友幾乎能借的都借了,雖然最終還清了補償款,但家里也已是一貧如洗,弟弟從此也頹廢起來,整日借酒消愁。2005年,弟弟因長期過量飲酒突發急癥去世,撇下兩個年幼的侄子和患有輕度精神疾病的弟媳。
石金翠和丈夫操持料理了弟弟的喪事后,就想與石金翠商量如何照顧弟媳和兩個侄子的事。還沒等丈夫開口石金翠就說:“我知道你的意思,什么都不要說了,從今天開始孩子們咱來撫養,弟媳咱來照顧,他們娘仨和咱就是一家人。”得知石金翠和丈夫要撫養兩個侄子和照顧患精神疾病的弟媳,身邊的親戚、周圍的鄰居都紛紛好心相勸:“你們已經有兩個女兒,以后還要供她們讀書成家,再加上3口人,生活開銷太大了,日子可如何過啊。”石金翠卻說:“再苦再難,我們也是一家人,一定要將這兩個孩子養大,照顧好弟媳。”
就是這樣一個決定,讓這樣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付出了無數的艱辛。石金翠將孩子接到家里來一起生活,大侄子9歲、小侄子7歲,她把侄子們視如己出,當親生兒子看待,無論是吃穿用度,還是學習教育,都與親生女兒一樣對待,事無巨細的照顧他們。剛開始,兩個侄子對石金翠沒有充分的信任,不能對她敞開內心。對此,石金翠投入了比自己親生女兒還要多的精力,用心呵護兩個孩子幼小的心靈,盡量緩解孩子們因弟弟去世產生的心理陰影。在石金翠的努力下,兩個侄子慢慢的接受、接納了她,也會時不時給她說些悄悄話,這讓石金翠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雖然她常說:“他們和我的閨女差不多大,無非是多兩雙筷子罷了。”但是常人又怎么能想象撫養四個孩子的辛苦,更何況還要照顧病情時好時壞的弟媳。
除了下地干活以外,四個孩子和弟媳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由石金翠一手包辦。而最讓她感到吃力的是越來越重的家庭負擔,兩個家庭七口人的全部支出都落在丈夫一個人身上。她暗暗下定決心:“再難也不能耽誤孩子上學。”為了讓孩子們安心學習,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飯,讓孩子們吃完飯安心去上學,然后再給弟媳婦把飯送去,回來下地忙農活…….就這樣每天從早上到晚上,她就像陀螺一樣一刻也停不下來。石金翠還要照顧弟媳,每隔幾天她就會幫弟媳打掃房間、清洗衣物、洗澡洗頭,弟媳身上穿的衣服總是干干凈凈的,石金翠說:“只要她在一天,我就照顧好她一天。”
在那些艱難的日子里,石金翠天天如此,干完地里干家里,起早貪黑,整個人都累得散了架。但看到幾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做母親的責任和對未來的期盼,使她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投入到更加繁忙的勞作中。現在大女兒已經出嫁,小女兒也有了工作,兩個侄子分別在新疆、西藏當兵,家里的賬務也陸續還清。侄子們已經把她和丈夫視作自己的爸媽,在外有什么事情都會征求老兩口的意見,還時不時的給老兩口郵寄些衣物和生活用品,這讓老兩口感到非常欣慰。
是的,每個母親都會對自己的孩子無怨無悔付出。也或許,每位兄嫂都會盡力幫扶兄弟侄兒過上好日子。當年幼的侄兒和患病的弟媳無依無靠的時候,石金翠毅然承擔下照顧他們全部生活的重任,用十多年的堅守和付出養育照料兩個侄兒和患病弟媳,用寬厚無私的母愛為“五個孩子”遮風擋雨,譜寫了一曲親情大愛之歌。
她,就是最好的兄嫂;她,就是最美的母親。
責任編輯:王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