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擔當 無私奉獻
濟南市兒童福利院于2011年5月正式啟用,占地138畝,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設計床位1000張,是目前省內規模最大,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綜合性兒童福利機構。

徐子健(院長)

董媛媛

韓會芳

李德偉

劉延云

吳文萍

徐琴
濟南市兒童福利院于2011年5月正式啟用,占地138畝,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設計床位1000張,是目前省內規模最大,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綜合性兒童福利機構。全院現有干部職工160余人,收養孤殘兒童600余名,兒童殘疾率達到98%。近年來,濟南市兒童福利院認真貫徹“一切為了孩子 為了孩子一切”的服務宗旨,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創新養育模式,打造一流服務隊伍,形成了具有兒童福利院特色的“親親媽媽”服務團隊文化體系。先后被民政部、山東省民政廳評為“全國民政先進集體”、國家4A級孤殘兒童護理員培訓基地、“為民服務爭先創優‘示范窗口單位’”、 “省級精神文明單位”;“親親媽媽”服務團隊,已連續三年被濟南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民政局授予“十佳服務品牌”稱號。
“做人做事要有擔當,為了孩子你們只管去做,協調有關部門的事情我來跑!”
2011年8月,剛啟用不久的濟南市兒童福利院接到了一名由民警送來的棄嬰,孩子送來時干癟的臍帶還在肚子上掛著,耳朵、眼睛里還爬著蛆。民警告訴值班醫生,孩子被發現后只是在附近的一所醫院進行了簡單治療。值班醫生看到情況危急,擔心院內的醫療條件救不了孩子,只好又把孩子送到了距離最近的兒童醫院進行救治。這個可憐的小生命,從被發現到進入醫院搶救,前后竟折騰了3個多小時,雖然孩子最后活下來了,但此事卻深深地刺痛了徐子健院長的心!
徐院長緊急召開工作分析會,與會人員一致認為福利院因地處山區,距離市區較遠,且院內現有的醫療設施和條件無法滿足棄嬰救治的需要。如果按照以往的程序,棄嬰被民警發現后,先送到就近的醫院簡單治療后再送到兒童福利院,然后由兒童福利院負責將孩子轉往具備救治條件的醫療機構。過程不僅繁瑣,會延誤棄嬰的救治時間,而且對人力物力等資源也是一種極大的浪費。為此,亟須建立一套高效務實的棄嬰救治機制。分析會上,徐院長給這套機制做了明確規定:“一要分布范圍廣,達到全市覆蓋;二要醫療設施技術過硬,必須全部為三甲以上醫療機構;三要盡最大限度的獲取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
“做人做事要有擔當,為了孩子你們只管去做,協調有關部門的事情我來跑!”徐院長的這句話打消了人們種種的顧慮。
很快一份覆蓋濟南市內五區、涉及政府8大部門參與的棄嬰救助方案出臺。2013年10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濟南市民政局聯合公安、發改委、司法、財政、衛生、計生、宗教等七個部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棄嬰相關工作的通知》,一套高效務實的棄嬰救治機制正式建立,它將全市劃為東、南、西、北、中5個片區,分別在每個片區內選定一家三甲以上醫院作為棄嬰救治的定點機構,實行網格化管理。并明確要求各定點醫院按照“先救治后救助、先救治后結算”的原則,對棄嬰實施有效救治。在工作流程上,公安部門發現棄嬰后,立即將棄嬰及其《撿拾證明》、《報案證明》一并送至所在片區定點醫院進行體檢、救治,同時通知福利院;經福利院審核屬于救助對象的,即辦理入院登記手續,各定點醫院按照濟南市城鄉基本醫療保險規定的保障項目開展對棄嬰的救治,根據病情需超范圍用藥的,由定點醫院和福利院共同確認后實施;棄嬰體檢、救治結束后,定點醫院通知福利院將孩子接回妥善安置。在經費保障上,將棄嬰救治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定期由民政、衛生、財政三部門組織專家聯審會簽,統一結算。
棄嬰救治機制的建立,使棄嬰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救治,使一個個弱小的生命得到了充分尊重和有效保障。
“我真是沒想到政府這樣關心我,也沒想到孩子的學習成績這么好,更沒想到的是孩子在福利院比我自己帶的還要懂事!”
“浩浩,爸爸對不起你,爸爸對不起你啊!”這是一個服刑人員撕心裂肺、痛徹心扉的呼喊。2010年12月1日,對于已經58歲,服刑兩年多的張興勝來說,是一個特殊而難忘的日子,他在獄中見到了闊別許久的親生兒子——張浩。
兩年前,張興勝因犯罪而被捕入獄,判刑8年,家里只有一個小保姆和剛出生幾個月的兒子,隨著他的入獄,本來殘缺不全的家,就更加支離破碎。無奈之下,小保姆將孩子送到了福利院。2010年11月24日,張興勝服刑監獄的管教打電話找到了徐院長,說張興勝最近情緒極不穩定,三番五次想自殺,希望福利院能帶孩子過去看看他。為了能讓張興勝安心改造,徐院長多次帶領張浩前往監獄探望,并定期將小張浩的生活照片、院內成長報告、身體狀況、影像資料等送到獄中,讓他及時了解孩子的生活情況,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他前前后后寫了13封信向福利院表達內心的感謝和對所犯罪行的懺悔。他積極改造,不僅擔任了文化班教員,還獲得了減刑的機會,現在,張興勝已經刑滿出獄,重新與兒子團聚。
今年12歲的劉雨婷是個非常漂亮的小姑娘,一看到認識的人,她的臉上總能綻放出甜甜的微笑。不熟悉她的人,誰也不知道她也是一位服刑人員的子女。3年前她父親去世,母親入獄,年僅9歲的她心理上一下子接受不了。剛進福利院的時候,誰也不搭理,而且還到處亂跑。后來,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小雨婷逐漸走出了陰影,臉上有了笑容。2015年春節前夕,院里安排工作人員帶她去獄中看望母親,當她母親得知孩子如今不但生活得很好,而且學習成績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時,感動得流出了眼淚:“我真是沒想到政府這樣關心我,也沒想到孩子的學習成績這么好,更沒想到的是孩子在福利院比我自己帶的還要懂事!謝謝政府,謝謝福利院的領導!”
近年來,福利院通過為打拐兒童落戶、代養服刑人員子女等,不斷拓展服務領域。2015年初,福利院得知市轄區內有2名兒童因家庭原因處于事實上無人撫養的狀況,立即派出工作人員實地走訪調查,在掌握了兒童的真實家庭情況后,將2名兒童接到福利院進行精心養育。
“看到孩子的生活,我們打心眼里高興,他們是真心為了孩子,把孩子送回福利院,我們放心!”
“看到孩子的生活,我們打心眼里高興,他們是真心為了孩子,把孩子送回福利院,我們放心!”這是一些寄養家長看到曾在自己家里寄養的孤兒在福利院幸福生活時發出的肺腑之言。
2012年5月底,為了使寄養家庭的孤兒享受到福利院優質的康復和特教資源,徐院長決定將紙坊基地寄養的96名孤殘兒童全部接回到院里。由于這部分孤兒大多為重度智障、腦癱兒童,如何妥善安置、提高他們的養護、康復、特教水平?如何在人員編制不變、經費保障不足的情況下,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徐院長決定融合社會力量,來破解上述難題。祖籍濟南,享譽全國的著名學者、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每年都向福利院捐款20萬元,徐院長在征得了市民政局黨委領導的支持后,決定用這筆捐助作為啟動資金,創建 “京石兒童康復之家”。
“京石兒童康復之家”旨在對重度腦癱兒童開展生活性康復,通過類家庭式養育使孩子重新體會到家的溫暖,提高其生活質量。通過公開招聘,組建了一支責任心強、具備專業素質的養育隊伍。“京石兒童康復之家”每家一名“愛心媽媽”,需照料8名孩子,并24小時全程陪伴在孩子身邊。媽媽和孩子們同吃同住,全心全意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起居。這一全新的育孤方式在實踐中發揮出積極的效應,獲得了各級領導的首肯。
“京石兒童康復之家”成立以來,通過探索對重殘孤兒的生活照料與康復的融合,孩子們在肢體功能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生活質量也有了很大改善。
康輝是一個患有腦癱和小頭畸形的孩子,由于病情嚴重,他的左腿長期蜷著,背部是個弓形,既不能臥床也不能坐輪椅,護理難度很大。“愛心家長”陳媽媽心里也直打退堂鼓,但“家長”的責任和良知不容許她退縮。在熟悉了康輝的生活規律后,她首先掌握了他的大小便規律,使他漸漸地擺脫了尿不濕。由于康輝的關節不能伸開,每次洗完澡時,都要邊做按摩,邊穿衣服,時間往往需要20分鐘甚至30分鐘。由于康輝睡覺時總是側臥,每天晚上都要給他翻身,以防壓瘡。康輝的咀嚼能力不錯,陳媽媽就有意鍛煉康輝的手,讓他拿饅頭自己吃。在陳媽媽的精心照料下,康輝的語言交流能力不斷提高,現在的他小嘴特甜,每當給他喂飯的時候,他總會笑嘻嘻地說:“謝謝媽媽”或者“我愛媽媽”,一種深深的依戀之情,無不讓人感慨萬千!正如一位愛心媽媽所說:“孩子雖然在語言和行動上無法與我們交流,但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與我們時刻共鳴著,我們有了好的情緒和心態,孩子們也會感到開心和快樂!”
多年來,濟南市兒童福利院廣大干部職工積極探索、勇于實踐,秉持“奉獻、擔當、團結、向上”的理念,敬業樂業,把自己無私的愛,全部傾注在這些可愛的小天使身上,使他們和其他的兒童一樣,在祖國的同一片藍天下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