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炳聃,男,1975年1月出生,青島真情巴士集團有限公司駕駛員。
劉炳聃,是青島真情巴士集團7路線的一名駕駛員,從事駕駛員工作四年來,沒有發生一起責任事故和投訴,而乘客的表揚信和表揚電話卻絡繹不絕。樸實無華的舉動下,是一顆金子般閃亮的奉獻之心。他把乘客當親人,背起術后老人上下車;他助人為樂,兩次扶起摔倒老人;他拾金不昧,打車把錢包和火車票送還失主;他熱心公益,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做公益活動,逢集到集市旁公交站點,為乘客提東西,攙扶老人上下車,逢孩子放學就到學校附近公交站點維持秩序,引導孩子排隊乘車,下雨天把自己的傘送給小學生,默默資助貧困兒童上學……他憑借 “做好人,開好車”的簡單人生信念,在駕駛員崗位上獲得乘客的愛戴。2016年1月榮獲青島西海岸十大道德模范、青島市“文明市民”稱號。
服務乘客,他默默付出真情
在劉炳聃工作的7路線,提起他大家都豎起大拇指。他是一名熱心人,經常幫助同事檢查車輛、打掃衛生。誰有事找他,他都會熱心幫忙。
工作中劉炳聃對待乘客像自己的親人一樣。 2014年春天,劉炳聃發現有位住在匯泉雅居的阿姨,經常坐車去往開發區醫院,腿腳不靈便,上下車困難。剛開始劉炳聃只是提示老人慢點或攙扶一下,后來慢慢熟悉了,知道老人姓蔣,因為膝蓋骨膜磨損,經常去開發區醫院治療,孩子們在外地,不在身邊。知道這些情況后,再碰到老人坐車,劉炳聃便會格外留意,及時上前攙扶。14年下半年,得知老人在青醫附院做了膝蓋手術,劉炳聃便買上禮品去看望老人。蔣阿姨剛出院的幾天要定時坐車到醫院復查,劉炳聃擔心老人剛剛手術的膝蓋,就天天背蔣阿姨上下車,老人一說起這事,眼淚就流了下來,“他待我就跟待自己的母親一樣”。15年10月的一天,突降大雨,他把自己的傘送給了公交車上沒有帶傘的小學生,自己冒雨回家,直到學生的爸爸劉先生到公司還傘,大家才知曉此事。
遇路邊暈倒老人,他打車送醫院不留名
2014年12月,劉炳聃在上午上班的路上,突然發現一位老人在前方扶住一棵樹,慢慢蹲倒在地上。他趕緊上前扶起了老人詢問怎么了,可老人渾身發抖,已經哆哆嗦嗦說不清楚。 見此情形,劉炳聃趕忙攔下了一輛出租車,將老人攙扶上了出租車直奔醫院,并送進急診室,隨后幫老人掛號、找大夫,一通奔波,老人癥狀也得以及時緩解。待老人恢復意識后,劉炳聃通過老人聯系上其家人并說明了情況,因為著急上班,他就悄然離開了。
駕車路遇摔傷老人,他扶上公交車送回家
2015年5月里的一個傍晚,劉炳聃駕駛7路公交車從始發站順著香江路的下坡往下走,視線所及,他發現馬路的右側躺著一個人,旁邊是一輛歪倒的自行車。他跟車上乘客說明情況后,立即停車,上前察看。老人意識清楚,講述了事情經過。原來,老人騎自行車回家路過此地,下坡時剎車失靈,摔倒在地,一時爬不起來。劉炳聃詢問是否要帶老人去醫院檢查,老人說家就在附近不遠,堅持要先回家。劉炳聃便將老人扶上了自己的公交車坐下,又把老人的自行車也搬上了車,并聯系到了老人的老伴。之后,在約好在中達化纖站劉炳聃將老人交到了其老伴手中。時間一長,劉炳聃就漸漸忘了這件事。老人回到家后不久腿就腫脹得厲害,到醫院一檢查發現左邊膝關節處骨折,當天就住院治療,經過四個月的治療,終于能下床活動了。9月26日老人拉著老伴來到公交站點尋找劉炳聃表示感謝,因為不知道名字也沒記車號,找了2個多小時,始終沒有找到。最后在7路駕駛員的幫助下,老兩口確定了駕駛員劉炳聃。知道名字后,老人堅持要送一面錦旗到公司,好好表揚一下劉師傅做好事不留名的事跡。而劉炳聃卻說 :“再碰到摔倒老人,還會去攙扶,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誠實守信,他打車送還錢包和車票
2015年10月29日,在黃島區工作的劉先生準備坐火車去濰坊出差,不想把錢包丟在了公交車上,火車票也在其中。眼看火車是趕不上了,劉先生正著急中,接到了一個電話說錢包找到了,讓他驚喜萬分。
原來,下午1點半,劉炳聃駕駛車輛到達終點站岔河車站,像往常一樣開始打掃車廂衛生,在車廂后部車座下面有個咖啡色的手包。他打開手包一看,里面有700多元現金、幾張銀行卡,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張火車票,火車票顯示是當天下午4點10分,距離火車發車時間只剩兩個多小時。他馬上趕到調度房,與現場調度一塊尋找失主。
錢包里的一張名片引起了他的注意,“和火車票的姓名一樣,肯定是失主。”劉炳聃立即拿起電話聯系到失主劉先生。劉先生介紹,他準備到青島趕火車的,卻因趕路太匆忙將包落在了公交車上,此時他已經到達火車站,眼看離火車發車還有1個多小時,回去拿肯定來不及了。劉炳聃跟失主一商量,約好在兩人距離的中間位置薛家島隧道樞紐站見面。為不延誤失主火車,劉師傅就打車趕到薛家島樞紐站,如約將包還給了失主劉先生。劉先生緊緊握著劉炳聃的手說:“謝謝,沒想到還能找到錢包,劉師傅還親自送來,要不我今天就趕不上火車了!”劉先生帶著感謝踏上旅程。
資助困難兒童,他默默付出“父愛”
家住黃島區盛世嘉園的李欣(化名)同學,小時候媽媽去世了,爸爸重組了家庭,李欣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而爺爺奶奶都是年近70歲的老人,生活很拮據。劉炳聃知道情況后,決心資助孩子上學,并馬上付諸行動,給孩子送去了學費、生活和學習用品,放假領著孩子去公園玩,孩子沒事也會出來坐“劉爸爸”的車,到“劉爸爸、樊媽媽”家小住,從素不相識到親如家人,劉炳聃讓孩子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孩子性格變得開朗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劉炳聃說:“我們也沒有自己的孩子,我跟愛人商量了,只要欣欣要求上進,我們一定資助她到底。”
熱愛公益,他堅持三年護學、敬老
7路線途徑香江路三小,一到放學時間,孩子們往往蜂擁而至,很不安全。他就到放學時間,到公交站點維持秩序,引導孩子排隊乘車,在他的帶領下,很多駕駛員自發加入到護學的行列。他們風雨無阻,三年如一日,受到了學生家長和老師的交口稱贊。
7路車途經的武家莊大集,趕集的老年人特別多,老人行動緩慢,過馬路不安全,他看在眼里,立即行動起來,每逢集只要有空就到集市旁邊的公交站點幫助老人拎東西、過馬路、上下車,他整整堅持了三年。
他的事跡被青島日報、青島早報、青島晚報、半島都市報等媒體廣為報道。
這就是劉炳聃,當好人不留名,做好事不留聲。他優質服務把責任擔當,拾金不昧把誠信彰顯,兩次扶起老人把品質定格,資助困難兒童把愛心升華。他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