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熠,女,1986年11月生,高密市婦幼保健院康復科康復主管。她是一名腦癱、殘障、自閉等缺陷兒童的康復師,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10年,王熠一天要給十六個孩子做康復,除去吃飯上廁所,其他時間都在給孩子做康復,不能按時下班是常態。
對于這份工作,王熠有著自己的理解:“兒童康復中心的這些孩子就是慢吞吞按著自己節奏成長的蝸牛,而康復師就是那個牽著蝸牛散步的人。也許我沒有桃李滿天下的榮耀,看不到孩子們顯著的成績,但我會用細致與恒心,用炙熱如火的熱情,執著地在這條道路上走下去。”
“是王熠讓我們家對未來有了信心”
反復腿部按摩、康復帶連續助力抬腿、不斷用眼神交流刺激其說話…作為一名兒童康復師,王熠一天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雖然勞動強度不大,但半個小時的功夫一整套康復動作下來,王熠還是會滿頭大汗。而她對此不以為然:“兒童康復必須一對一,在半小時的時間內,你必須全身心的投入,時刻注意觀察兒童的身體反應,并且還要伴隨撫摸、微笑、拍手、說話、唱歌等動作內容,以不斷刺激他們,從而促進他們不斷朝著正常人邁進。” 正常情況下,王熠一天要給十六個孩子做康復,除去吃飯上廁所,其他時間都在給孩子做康復,不能按時下班是常態。
4歲的小月月是一名腦癱患兒,智力、言語、肢體等各項身體自主機能幾乎喪失殆盡,病情特別嚴重。2013年10月入院后,王熠作為小月月的康復師,一直陪伴左右耐心細致地給她做康復治療,有時做著做著康復按摩,孩子的屎和尿就會無意識的排泄出來,弄得王熠滿身都是,但王熠從不嫌棄,耐下心煩清理完后繼續按摩。在王熠的幫助下,小月月的病情有了極大的好轉,從剛來時的目光渙散、看東西沒有焦點,變得到現在目光可以在一個地方短暫停留,原來身體呈植物人狀態,現在自己也能坐住了。小月月的父母對王熠的辛勤付出十分感激,“是王熠讓我們家對未來有了信心。”
將患者當做自己的孩子對待
心所執,行所至。心中沒有愛,就做不到奉獻與擔當。
殘疾兒是一個特殊群體,殘疾兒康復工作不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更需要極強的愛心、耐心、責任心和慈悲心。
因為放心不下還在康復治療中的孩子,王熠新婚三天就回到了崗位;因為熟悉其中一名殘疾兒情況,為使康復治療效果更好,王熠主動中斷產假,請纓擔任那個孩子的康復師,而自己4個月大、還在襁褓中的孩子想喝母乳卻只能由婆婆抱著到單位找王熠…
“我對我的付出無怨無悔,因為作為一名母親,我能感受這些孩子們的媽媽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對于康復中心的45名孩子,王熠都當做親生孩子一樣對待。因為投身其中,更因為真心付出,所以每當看到孩子有一點小進步,哪怕抬一下手、發出一聲“啊”的音甚至比往常多走了幾步,王熠都特別滿足。6歲的小禾禾不幸腦癱,家長由于工作繁忙無暇陪護,王熠就伺候小禾禾吃喝拉撒整整一年時間,小禾禾從當初的不會動,到經過悉心呵護開始會坐、會爬、會站…
當小禾禾邁出第一步時,孩子媽媽哭了,王熠也哭了。
“想幫他們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拔河比賽、二人三足走、接力比賽、運球比賽、摘帽子、吹氣球…操場上洋溢著歡聲笑語。為了讓孩子們和家長更好交流和一起成長,王熠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親子運動會。
“我想幫助他們過上正常人的生活!盡管他們不同于正常的孩子,但他們同樣渴望受到社會的關愛與接納,而這樣一場實踐性的活動,可以成為他們與社會接軌的開始。”王熠說出了舉辦親子運動會的初衷。
一個殘疾孩子走上社會,需要康復師與孩子親密互動,需要康復師與家長積極配合,更需要康復師給予孩子甚至家長以全方位的心理輔導,才能讓孩子和家長都看到未來的光明。王熠說,為了殘疾兒童康復事業,她愿意用盡自己的心力。
責任編輯:王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