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愛親內化于心
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大力倡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胡善華同志以孝道為榮、以愛家為榮,將“孝”與“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為人媳、為人妻、為人母的高貴品質
孝老愛親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胡善華生活照

胡善華生活照
胡善華,女,現年46歲,是下蘆溝村“兩委”成員、計生主任。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大力倡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胡善華同志以孝道為榮、以愛家為榮,將“孝”與“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為人媳、為人妻、為人母的高貴品質,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感人至深的親情故事,感動并帶動著身邊人。
孝敬老人的好兒媳
作為一個女兒、一個兒媳,胡善華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人人都有年老時。父母辛勞了一輩子,如今該是他們享清福的時候了。我們做兒女的不光要照顧好他們的生活起居,更要在精神上關心他們,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她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
胡善華80多歲的公公年事已高,身體每況愈下,前幾年又患了膽囊炎、膽結石,生活幾乎不能自理,所有的照料任務都落在了胡善華身上。老人每次需要去醫院檢查、拿藥,她都全程陪同,跑前跑后,去的次數多了,醫院的醫生、護士都認識她了。一次檢查完成后,大夫親切地對老人說:“老爺子,您有福哇,女兒對您照顧的這么細心,這么貼心,怪不得人家都說,閨女是爹的小棉襖!”老爺子搖搖頭,又點點頭:“說的是啊,我這兒媳婦可真是比親閨女還要貼心哪!”在場的醫生和護士都對胡善華豎起了大拇指,大家紛紛稱贊說:“了不起,你可是孝敬老人的楷模啊!”
去年,老人的膽囊炎更嚴重了,時常會腹痛嘔吐。公爹的痛苦,胡善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盡心為其治療之余,她還向醫生請教了對病人食療及按摩理療的有關知識。聽說膽囊炎的病人每次不能吃太多,胡善華就每天給公爹做7頓飯,頓頓都有新鮮蔬菜,每兩小時給老人喂一次,少食多餐。為了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出,她每天為老人熬湯,為避免讓老人攝入動物油脂,她餐餐和老人吃一樣的飯菜,這幾年來從未吃過雞蛋、羊肉、雞肉。她還從按摩師那里學來了專門針對老年膽囊炎患者的養生按摩法,閑來無事就為老人按摩,減輕老人的痛苦。老人看著她每天這么辛苦,既要照顧孩子、操持家事,又要照顧病中的自己,很是不忍心,勸她多休息,胡善華總是笑著對公爹說:“爹,我不累。照顧您是我們做兒女的應盡的本分。”在胡善華的照顧下,老人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好,精氣神也越來越足了,逢人便夸:“我這兒媳婦,真是打著燈籠都難找啊!”
胡善華還有一位叔公公,膝下無兒無女,在街頭鎮敬老院生活了9年,每次有機會去鎮駐地,她總抽時間帶上水果點心去看望叔公公,逢年過節,她還會和丈夫一起把叔公公也接到家里,一住就是幾個月,讓老人感受家庭的溫暖。
2012年和2013年,叔公公因病兩次住院,胡善華和丈夫在醫院里對老人日夜陪護。丈夫鄭全京是杜家溝小學的教師,不能長時間離開教育崗位,做通了丈夫的思想工作,胡善華主動挑起了照顧公爹的重擔,穿衣、洗漱、喂飯、按摩、燙腳這些勞累繁瑣而又必須的日常護理工作,胡善華總是親力親為,任勞任怨。她每天在家做了熱騰騰的飯菜帶來醫院,并一勺一勺的喂給老人,讓他每一頓都吃的舒服,吃的熱乎。在病中,老人大小便都不能下床,胡善華不避嫌地幫他方便。為了不讓老人生褥瘡,胡善華打來熱水,每天為他擦洗身子。病中的叔公公總是覺得自己拖累了侄媳婦,好幾次攆胡善華回家。胡善華看著病中的老人,拉著他的手說:“三叔,你要是不嫌棄,就把我當成你的女兒吧!”老人感動的留下了淚水。得知胡善華是老人的侄媳時,醫院的大夫和病友無不嘖嘖稱贊。她的事跡也在醫院里傳為佳話,敬老院和村里人也都對她贊不絕口。
丈夫的賢內助,女兒的好榜樣
鄭全京是杜家溝小學的一名教師,對于教學,他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每天都是早早的離開家,萬家燈火的時候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來,家里的生活重擔全部都落在了胡善華一個人身上。不光要照顧公公、叔公兩位身患重病的老人,還要照顧兩個女兒的生活起居。春播秋收,每到農忙時節,家里的幾畝地里總是只有胡善華一個人在忙碌著。村里的人都說:“這是個能女人啊,這些活誰家不是幾個勞力才能完成,但是鄭家嫂子一個人干也從來沒有落到別家后邊,總是早早的種好、早早的收完,真是個了不起的女人!”
鄭全京對于自己的妻子有很多的愧疚,工作忙,兩個老人照顧不上,對女兒關心太少,地里的活更是幫不上忙,家里大事小情都是妻子一個人在忙活。每次看到妻子那雙因為長期勞動變得粗糙變形的手,他心里都不是滋味。反而是胡善華安慰丈夫:“那不是工作嘛!那是你的工作,也就是我的工作。你就安心的把工作干好,把學生教育成材,我也覺得臉上有光啊!家里的事有我呢,放心吧,我能行!”
丈夫鄭全京所在的杜家溝小學是一個鄉村小學,留守兒童多,問題也多。鄭全京作為班主任,經常到學生家里家訪,深入家庭了解學生難處,在經濟和精神上給予學生幫助。對于丈夫的工作,胡善華總是給予全方位的支持。為幫助班里有困難的孩子墊付書費、雜費,鄭全京經常從家里拿錢,胡善華從來不說二話,她常說:“我們家雖然不富裕,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誰都會遇到困難,互相幫襯是應該的,更何況你是他們的老師。”在胡善華的默默支持下,鄭全京連年被評為優秀教師。
胡善華有兩個女兒,在把村里事和家里事做好的同時,她不忘對兩個女兒加強教育。大女兒大學畢業后考取了“三支一扶”,到鄉鎮支教,服務基層。小女兒是五蓮三中高二的學生,品學兼優。受到母親的影響,兩姊妹也都是村里人或同學老師眼中的“好孩子”,溫和大方,穩重善良。
提到胡善華這一家,村里人無不豎起大拇指:這家人心地善良、團結和睦、尊老愛幼、熱心助人……是下蘆溝村美滿家庭的代表。
村里人眼中的“熱心腸”
作為一名黨員、村干部,胡善華是村民眼中的“熱心腸”,她不光用實際行動感動著身邊的人,更將村里事當做自家事。調解矛盾、解決問題、幫助他人……一年之中,胡善華自己都數不清進過多少次村民的家門了。一名鄰居說過:“看見善華來了,我們心里就有底了,知道事情準能解決。”
農村工作是一個針線筐子,針頭、線團很多,很容易產生矛盾,影響家庭團結、鄰里團結。誰家一出現問題了,胡善華就利用空閑時間,親自上門調解勸說,一次次把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下。
幾年前,下蘆溝村有三弟兄,因為贍養老人的問題產生了矛盾。三人因為不想過多承擔照顧老人的責任越鬧越僵,胡善華知道之后,親自來到了這三兄弟家,把自己對待公公、叔公公的親身經歷講給他們聽,并說明贍養老人的意義,這三兄弟漸漸被她無償贍養老人的事跡感動了,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最終消除嫌隙、重歸于好。如今,三兄弟都主動承擔起了贍養老人的責任,一家人和和睦睦,再也沒出現過問題。
村里類似的、甚至更復雜的事情,胡善華遇到過很多,每次她都盡心調解。現在,下蘆溝村幾乎沒有了打架斗毆的事件,鄰居之間有什么矛盾也能很快消除,村里的氛圍和睦融洽,這和胡善華的努力有著很大關系。
除了本職工作,日常生活中,胡善華也都不遺余力地去幫助別人。有一次,鄰居嫂子因病在家中打吊針時,突然休克了,情況十分危急。得知此情,胡善華扔下手中的活就趕到了這位鄰居家。只見她的丈夫和兒子嚇得手足無措,她急忙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并在醫生的指導下,為患者實施了初步的救助手段。救護車趕來了,胡善華從家里帶了錢,陪病人及家屬一起趕到了醫院,直到6個小時后病人恢復意識,胡善華才松了口氣。
“村干部不是官,是給群眾排憂解難的。我做的這些都不算啥,誰遇到了誰都會搭把手,何況咱還拿著村里的工資呢。”胡善華的話樸實,做的事更樸實。就是這樣一名樸實的農村婦女,用她的實際行動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讓丈夫安心忙工作,讓孩子茁壯成長,讓她身邊的人感受著來自她孝老愛親的“正能量”!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