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媳婦十五年義務照顧孤寡老人

郭玉喜在幫老人剪指甲
郭玉喜,女,漢族,1956年11月出生,東昌府區立新居委居民。15年來,郭玉喜悉心照料與自己非親非故的老人王鳳蘭,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孝”的含義,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贊歌。
郭玉喜的丈夫王剛從小過繼到自己的大娘王俊青名下,而王鳳蘭是王俊青的妹妹。2001年,王鳳蘭的丈夫剛去世,王鳳蘭沒有工作,無兒無女,孤身一人,曾經和丈夫共同居住的單位房也被退了回去,王鳳蘭只能靠著僅存的微薄積蓄在范恭屯租房子住。郭玉喜得知王鳳蘭的情況后,就設身處地幫助王鳳蘭度過難關。平日里,王鳳蘭喜歡吃手工饅頭和包子,郭玉喜就每隔幾天蒸一鍋饅頭和包子給王鳳蘭送過去,如今,十幾年過去了,王鳳蘭依然最愛吃郭玉喜給做的手工饅頭和包子。每年老人的生日,郭玉喜都記得,總是提前準備,讓老人吃上一頓大餐或是給老人買件新衣。
王鳳蘭今年87歲了,一直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老毛病,平時靠藥物來維持,最近她的關節炎老是疼痛難忍,郭玉喜看到眼里急到心里,自己就用電動三輪車拉著王鳳蘭到20里以外的骨科醫院治療,醫生告訴她,要每隔七天就得到醫院抽取積液一次,每次郭玉喜都按時帶著王鳳蘭到達醫院。“帶俺來的這是俺這不沾邊的侄子媳婦,俺這輩子是攤上好人了。”每次到醫院王鳳蘭都眼含熱淚地告訴醫生。郭玉喜總是謙和地笑著說:“家有一老,守著一寶。”
今年年初,王鳳蘭租賃的房子到期了,王鳳蘭深知自己年齡大了,無依無靠,沒有積蓄,又沒有經濟來源,不想連累其他人,面對郭玉喜的多次阻攔,王鳳蘭堅決住到道口鋪敬老院。在敬老院的時間里,王鳳蘭出現了拉肚子等各種不適應,敬老院工作人員和王鳳蘭說讓家人把她接回去,但遭到了王鳳蘭的拒絕,王鳳蘭經常給敬老院身邊的人說:“自己能活到現在,也多虧了郭玉喜這個不沾邊侄媳婦的照顧,以后不能再拖累她,而且郭玉喜現在年齡也大了,還得干家務、照顧孩子,也很辛苦。”當郭玉喜得知王鳳蘭得病時,不顧老人阻攔,毅然決然地把王鳳蘭接到自己家里,郭玉喜把院里朝陽的一間屋子收拾得干干凈凈作為老人的臥室,讓老人安心住下。在她的影響下,兒子、兒媳更是把王鳳蘭當做自己的親奶奶對待。
小愛動人,大愛動天。悉心照料一個非親非故的老人,不計付出、不圖回報,郭玉喜的言行影響著尊老孝老成了這個家的家風,代代相傳,根深蒂固。
責任編輯:余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