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霞,女,1969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臨城街道龍泉社區黨支部書記,靳大姐愛心服務隊隊長。
靳霞同志十二年如一日悉心照料82歲癡呆癥的公公,更是讓鄰居、同事深受感動。同事朋友說起靳霞孝順公公的事情都交口稱贊:真是比親生女兒還孝順呀!
2008年靳霞79歲高齡的婆婆查出了癌癥,隨著病情的加重,癱在病床的婆婆,說話含糊不清,有事情只能伊伊呀呀的比劃,因為這樣,靳霞除了上班,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悉心照料婆婆身上,直到婆婆去世,又擔負起了照顧公公的重任。公公患老年癡呆多年,加上年老多病,本來讓這個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為了照顧老人,靳霞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向外出租,租金悉數用來公公平時的藥費。老人年紀大了,起居不方便,再加上老年癡呆癥,靳霞便租賃平房和老人住在一起。照顧老人和孩子、上班幾乎成了靳霞每天必做的事情,她沒有額外的時間,因為所有的愛都傾注在一大一小年齡相差許多的“老小孩”和孩子身上。孩子慢慢長大了,也理解媽媽的辛苦,每每看到媽媽為照顧爺爺,擦洗身上時那額頭上的汗珠時,總要拿起毛巾幫媽媽擦擦汗。媽媽的品質影響了孩子,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在孩子心理培植了中華民族的愛老的孝心。
凌晨四點,很多人還在睡夢之中,在一間20平米的小平房里,早已傳出了鍋碗瓢盆的碰撞之聲,靳霞已早早起來準備著兩類飯菜。老人年齡大了,喜歡清淡一些的;孩子小,喜歡作料重些的。丈夫要上班,準備早點。一日三餐,忙碌著;工作細心,奉獻著;鍋碗瓢盆的碰撞,油鹽醬醋的熏烤,簡簡單單的生活,卻也剪不斷那持久的孝心和親情。公公是個閑不住的人。喜歡剪衣服、縫衣服、劈木頭。不讓干,就像癡呆癥發作一樣,為了公公的健康,靳霞便找來了舊衣服,買來剪子、大針和線;還找來木頭,買來斧頭,讓公公有事做,她不知道如何對待一個精神失常的老人,但卻有著一顆滿足老人需要的誠心和孝心。雖說老人精神失常,但知道靳霞對他好。清醒的時候,聽到老人的話更讓靳霞更加放不開這個家。“你也不容易,快50的人了,要照顧三代,不要加班拼命了,還要保重身體。”每每想起這些話,都讓靳霞熱淚盈眶,她心里有苦楚,但是這更堅定了她照顧老人的決心。老人患病厲害時,不知道穿衣,吃飯,更要倍加的呵護。
翻開靳霞的日記,有這么一段話:時間過得真快,新年的情景還在眼前,八月十五卻已來臨。每年八月一過,離年就不遠了。今年是一個坎坷的一年。順與不順一起而來。工作還可以吧,但我卻連遭小難,8月2日把腳傷了,雖然不重卻很煩心。歇了一個多月剛上幾天班,不小心又摔了一跤。心情糟透了。今天媽媽家里收拾房子,給老爹送去許多木頭,老爹有了活干,中午吃過飯,我蹲在他面前,拿起一塊木頭假裝劈不動,夸老爹能干。看著他滿足的樣子,心里很感慨。心情也好了很多。老人那么容易滿足,你給他買一些吃的,他會高興的跟你聊天,有時吃飯時,他說起他以前的事,你看著電視隨口答應著,他就很滿足了。雖然有時他也很氣人,但看著他蒼老的臉,心里又那么的不忍說他。老爹真希望你在這里健健康康的,每天開開心心的。我再累,再受委屈,心里也坦然了。
是呀,再累,再受委屈,心里也坦然。她,以孝順燃旺公公的生命之火;她以忠貞照亮丈夫灰暗的天空;她以勤善樹立兒子人生的標桿。靳霞,一個平凡的女人,卻再用自己的事跡感召著社會、詮釋著道德的真諦。
正因為這些,2008年靳霞被評為薛城區經濟普查先進個人;2009-2013年每年都獲得臨城街道先進優秀工作者;2012年獲得臨城街道黨務先進工作者;2012年靳大姐服務隊被臨城街道授予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稱號;2013年其相關事跡在棗莊市電視臺黨建時空專題播放。2014年獲得全市優秀志愿者、全區優秀志愿者、全區職業道德先進個人、薛城好人、區百佳文明市民、區優秀社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靳大姐志愿服務隊2014年被授予全市優秀志愿服務組織、全區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等稱號。
責任編輯:劉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