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無言潤物無聲
在這二十余年的特殊教育工作中,她始終奮斗在教育教學第一線,以一顆慈母般的胸懷去關心、呵護著這群有耳不能聽,有口不能言的天使,在特殊教育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默默地奉獻著青春和熱血……

聾啞學校辛麗蘭帶學生參觀

辛麗蘭老師教學生發音
辛麗蘭,1990年參加工作,一直從事語文課教學,擔任班主任工作,后又兼任理科教學、語文組教研組長、學校的衛生保健、心理輔導工作。在這二十余年的特殊教育工作中,她始終奮斗在教育教學第一線,以一顆慈母般的胸懷去關心、呵護著這群有耳不能聽,有口不能言的天使,在特殊教育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默默地奉獻著青春和熱血……
“為學生的明天著想”,用心培育孩子。
選擇了特殊教育就是選擇了艱辛,選擇了付出。健全孩子經過多年的幼兒教育,進入小學能讀會算,能寫會畫。而她面對的孩子入校時相當于八九個月的健全孩子,一切要從“零”開始。為了讓他們學會說話,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她從訓練學生舌頭的靈活度開始,教學生做舌操,從訓練學生的肺活量開始,教學生深呼吸、吹氣球。然后,她俯下身子一對一地教學發音。常常讓孩子的一只手手背觸摸她的嘴唇,感知呼出氣流的強弱,另一只手放在喉部,感知發音器官的振動。因為是面對面教學,常常被學生噴了滿臉唾沫。教學字母“r”時,無論采用什么方法有的學生就是發不準。她反復嘗試,尋找竅門,終于摸索出用手指觸摸舌根的方法。她把學生的手指放到自己的舌根處感知舌根的振動。頑皮孩子的手總是容易弄臟,當孩子的手指伸到她的口腔里時,她也感到惡心。但為了孩子學會準確地發音,她忍住不適,不厭其煩地一遍遍教學生觸摸舌根。
為了讓學生讀準一個字母,她常常讀幾十遍,上百遍,累得口干舌燥,臉部肌肉酸痛難忍。可是,當聽到學生準確地讀出一個字母時,她激動萬分;當看到學生對著自己的父母,喊出“爸爸、媽媽”,父母喜極而泣時,她內心升騰出強烈的自豪感。那一刻,所有的勞累、委屈都煙消云散。寫作對于聽障孩子更是難上加難,由于他們聽不見人們的話,與同學交流也不按正常語序說話,因此寫出的句子顛三倒四。為了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她堅持指導他們按規范的語序“說話”,寫日記。為學生批改日記,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需要一個詞一個詞,一句話一句話地糾正。經過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學生作文也曾在電視報上登載過。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她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分組指導。為縮小這些學生與健全人的差距,她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思維,培養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抓住機會,帶領學生走上街頭,走進市場、超市與市民進行交流。
“對孩子的成長負責”,用愛呵護學生。
作為特校教師,她扮演著多重角色:課上是教師、演員,課下是朋友、母親。每一個角色都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盡最大努力扮演得完美無缺。
“愛是教師的天性,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特殊教育更是需要傾注更多愛心的教育”。六、七歲的孩子遠離父母在學校住讀,大部分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孩子常常想家想得哭。她都要想辦法逗孩子開心,排解他們想家的情緒;不厭其煩地手把手教學生穿衣疊被、梳頭洗臉,無數次為頑皮的學生縫補衣褲、蚊帳,為學生清洗滿是糞便、尿液的褲子。學生病了,她哄學生服藥;天冷了,她叮囑學生多穿衣服,還常常為學生購買生活用品等等。單身時,她被取笑為“三陪”教師,與學生同吃同住同游戲。成家后,常常為了照顧學生,冷落了自己的孩子。有一次,因為處理學生間的小摩擦,耽誤接兒子的時間太久,當她趕到幼兒園時,孤零零的兒子站在教室門口不哭不鬧,向樓道出口張望著。她愧疚急了,兒子卻安慰她說:“媽媽,沒關系,知道你不會不要我的,你忙完了,會來接我的。”
她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善于察言觀色,為學生排憂解難,消除學生的心理困惑。學生小亮自小缺少母愛,入校時性格叛逆,霸道。不是推倒這個就是撓傷那個,見到同學穿著新衣服,他就偷偷用小刀劃破;嶄新的桌子,他非要刻畫得面目全非;看到書本上出現與他姓名相同的字,他就用筆涂黑或用指甲摳掉……同學孤立他,嘲笑他,家長也怨言紛紛。為了做好對他的教育,辛老師與小亮的親人多次溝通,抓住時機與他談心,還在學生面前放大他的優點,樹立小亮的威信,培養他的自信心。慢慢地小亮變得懂事了,學習刻苦了。他父親感慨地說:“小亮曾是附近村里有名的‘小霸王’,整天弄得鄰居不得安生。村民見了都躲著他。沒想到來學校兩年半時間就變得這么懂事,成了人見人夸的好孩子!”小港是從普校初二轉來的孩子,自卑、寡言,雖然已經上完初二,卻大字不識一個,連兩位數加法不會算。對此,辛老師制造一切機會讓他表現自己,抓住每一點兒閃光點表揚他。慢慢地培養起他的自信心,樹立起他的威信,成了好學上進的學生。家長眼噙熱淚感激地說:“孩子有福啊,遇到了辛老師,現在愛笑了,愛說話了,回家也愛干活了。”
為了讓學生享受生活,感受幸福。她時常查看學生檔案記錄表,精心設計PPT,為學生慶祝生日,慰藉學生的心靈。外出學習時都帶禮物給學生。她所教的學生個個樂觀開朗、積極向上、心態陽光,富有人情味。去年,兩個女生把辛老師拉到教室一角,問她:“老師,我可以叫你一聲媽媽嗎?”她很驚異。她倆異口同聲地解釋說:“老師關心疼愛我們,就像媽媽一樣。”
愛崗敬業,率先垂范,甘于寂寞,樂于奉獻。
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特教人可能永遠享受不到“桃李滿天下”的喜悅。但辦公室里經常回響著老師們幸福的笑聲,那笑聲來自學生組的一個新詞,寫出的一個通順的句子,一篇完整的日記,一張畢業學生寄來的結婚請柬……作為語文教研組長,多年來辛老師帶領老師們刻苦學習理論知識,積極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增強老師們的團結意識、服務意識、合作意識、主動意識,奉獻意識。她常對老師們說:“干也一天,玩也一天,何不踏踏實實干一天”。她用踏實的工作態度感染帶動著身邊的同仁為孩子們的每一點進步做最大的努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她的學生不但成績優秀,在學校的體育、繪畫手工、舞蹈等特色教育方面表現突出。上百人次獲得國家、省、市、區級大獎。畢業生五十余人升入高校深造,走上社會的學生有的當了老板,成了自主創業的模范;有的做了單位的中層領導。她本人先后兩次獲得市優質課二等獎,市優秀班主任,市機關事業單位職業道德模范,市殘疾人文藝節目輔導獎,區優秀教師、區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她制作的課件被評為山東省課件制作二等獎,二十余篇論文獲國家、省、市級獎勵。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