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偏遠鄉鎮 守貧看病不言棄

趙汝佐,男,1965年出生,現任濱州市沾化區海防辦事處衛生院院長。26年來,他扎根偏遠的苦海延邊,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贊譽。
初到海防,他就憑借精湛的醫術獲得當地群眾的廣泛贊譽,前來找他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在別人眼里,這是一個賺錢致富的好機會。但趙如佐并不這么認為,他說:“醫生要講醫德,行醫即是行善。如果一個人老想著從病人那里賺錢,就失去了當醫生的意義。”行醫多年來,趙如佐處處為病人著想,不讓病人多花一分錢,遇到家庭困難的病人,減免醫療費也是常有的事。
2014年12月,正值隆冬,大雪紛紛,在鹽場務工的壽光藉民工李中華突然發病,趙如佐得知后二話沒說,背起藥箱,冒著大雪,步行10余里地為李中華醫治,李中華隨即轉危為安。幾天后,趙如佐帶了水果等慰問品去看望李中華,李中華熱淚盈眶,激動地說:“您那么遠跑來為我治好了病,還來看我,我該說啥好呢。”趙如佐會心一笑,治好病人是我最大的快樂。
海防居民王潔山的妻子晚上11時突然口流唾液、神志不清、不能言語。趙如佐在簡單詢問病情后帶上藥品,急忙趕到病人的家里對病人進行施救。連續3個日夜,趙如佐守在病人身邊,不顧辛苦勞累,密切觀察病情。經過張如佐的精心治療與護理,老人病情最終好轉。其家屬為表示感謝悄悄塞給趙汝佐1000元的紅包以表心意,被趙汝佐婉言謝絕。
1997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潮襲擊海防,衛生院30余間房屋連同趙如佐的全部個人家產被海潮洗劫一空。更為可怕的是海潮攜帶的大量泥沙導致河門淤積嚴重,船只也無法進港停靠,漁業生產日益蕭條,大批商販和漁民紛紛遷離海防。衛生院的收入也漸漸入不敷出,趙如佐的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老人需要照顧,孩子上學需要花錢,家人及親友勸他到縣城開個診所,憑他的醫術,收入肯定不成問題。但是,他拒絕了,他說:“我的工作崗位在海防,海防就是剩下一個群眾,衛生院不能撤,我也不能走。”
2002年起,縣城通往海防的班車正式停運,從此摩托車成了趙汝佐進城提藥的唯一交通工具。無論嚴寒酷暑,趙汝佐每月都要進城兩三次去提藥,每次往返需要整整一天的時間。當有人問他,來回這么辛苦,為什么不一次性多提一些。趙汝佐說:“這些藥的有效期是一定的,海防人口又少,提多了用不完容易失效,自己辛苦一點沒什么,但堅決不能給群眾用過期的藥,這是醫德問題。”
到過海防的人都知道,寂寞是海防人最大的煎熬。據趙汝佐介紹,自2002年以來,隨著人員的遷離,來衛生院看病的人越來越少,有時兩三天都沒有一個病號,僅有的幾戶鄰居也大都外出打工,平時想找個人聊天都成了奢望。常年的寂寞無聊,趙汝佐也曾消沉過。但,看著群眾那一雙雙渴盼依賴的眼神,聽著病人那一聲聲發自內心的感激之言,趙汝佐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用他自己的話說,這里的群眾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重新振作的趙汝佐,開始更加敬業的鉆研醫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服務水平。現在,趙汝佐身上隨時都攜帶著一個小本子,上面記著患者的名字、住址和電話,旁邊還寫著糖尿病、高血壓等病情,儼然成了一本“病情檔案”。“這些人大多是平時在我這里看過病的患者,將他們的信息隨身攜帶,有空就可以給他們打個電話問問情況。”趙汝佐如是說。
這就是趙汝佐,一個為了守護一方群眾健康,甘守寂寞與清貧的基層醫療工作者;一個多次將進城機會讓給別人,在海防堅守26年的普通醫生。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兌現著自己的承諾——海防就是剩下一個群眾,衛生院不能撤,我也不能走。
責任編輯:余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