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百姓 守護一方平安的鄉村醫生

王金鑒,男,1965年2月出生,生前任山東省諸城市龍都街道龍都衛生院院長,2015年8月9日因病逝世。
王金鑒一生奉獻于農村衛生工作。探索出“改善醫療條件、提升醫療技術、比拼服務水平”三大發展農村衛生院的“法寶”,病患因此由外流而回流,減輕大醫院的負擔同時增加鄉村衛生院的效益,造福農村百姓;他視院如家待病如親,一生清貧、廉潔自律;他被諸城市評為全市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諸城市勞動模范”,濰坊市評為“優秀鄉鎮生院院長”。
清貧和奉獻是對王金鑒最好的概括。
他臨危受命,挽救多家鄉鎮衛生院于困難之際,過去鄉鎮衛生院普遍落后,他把一盤散沙擰成了一股繩。他認為沒有場所給患者看病和住院,患者不會來,那就蓋門診樓和病房樓;沒有好的醫生和科室,患者來了很快也會轉走,那就聘請名醫、培訓職工;沒有好的服務,患者即使這次治好了病,下次也不見得會再來,那就“待病人如親人”,提升服務質量——他把看上去復雜的醫患關系和農村衛生院發展路徑捋了捋,捋順了,搞清楚了,那咱就踏踏實實的干。
“院長的車就是手術病人專車,那會兒鄉鎮路多數坑坑洼洼顛得厲害,病人在我們院里做了手術,出院的時候院長讓用院里唯一的桑塔納轎車送病人回家,轎車舒服,不會扯得刀口疼。”“我們有手術需要接城里的專家,也是用院里的桑塔納轎車,每次院長都陪著,他覺得陪著才更尊重人家,人家下次才愿意再來指導。”他曾經的員工這樣說。
忙起來顧不上家的王金鑒,卻在任何時候都撇不下他的職工和病人。有時候半夜三更的做手術,他就像病人家屬一樣等在外面,一直等著。“他那時候真是放心不下,醫院剛有起色,手術剛剛發展起來,他擔心會出狀況,壓力大,責任重。”手術結束了,職工們疲憊,他也熬紅了眼圈,但是一清早他就到街上買來小米粥和油條,囑咐大家多吃點。
他在辛興衛生院待了5年零6個月零7天,留下1200平方米的門診樓、2600平方米的病房樓、2300平方米的后勤樓、3500平方米的職工宿舍樓以及艱苦樸素、踏實苦干的工作作風和創業精神。他去的時候,沒有人想到“他竟會那么好”,他走的時候,交接會上大家哭作一團。
這情景,與他當年在桃園衛生院何其相似。他在桃園2年多,請進專家坐診也派出員工進修,發展了婦科做強了外科,以質量和服務吸引病患前來就醫。王金鑒用兩年的時間,給桃園衛生院打下發展的基礎,衛生院開始走上正軌。
后來,王金鑒調任百尺河衛生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看重并踐行的“視人民為父母,待病人如親人”如今仍樹立在醫院最顯眼的位置。
最后一站,在龍都衛生院。他延續以往的工作思路,帶領醫院一班人馬克服重重困難,將醫院“北擴東移”,先后建成1400平方米的公共衛生樓和3600平方米的病房樓。職工說,他來不是當官的,而是一個大家長。基層醫改步步深入,他成為新醫改的帶頭人,控制輔助檢查費用,控制藥品費用,減輕百姓就醫負擔,將公共衛生服務落到實處
可他自己卻過著苦行僧的生活。“蓋樓的時候,他就把饅頭揣在衣服兜里,餓了就拿出來吃兩口。記得那時候我們中午喊他一起去吃飯,他手里攥著半個饅頭,鼓著腮幫子邊吃便下樓跟我們打招呼說他不去了。”妻女不在身邊,他常常買上一個星期的饅頭,掰開了晾在辦公室或者宿舍里,吃飯時就用熱水泡干糧。“長毛了都不舍得扔。”
他的女兒王慧心,因為家里經濟條件有限,加上因為父親治病已經欠下將近十萬元的醫藥費,在填報志愿的時候,專挑學費低的專業和消費水平低的城市報考,他的父親清貧了一輩子,沒為自己的女兒留下一點的物質財富。
這個在農村衛生院打拼了一輩子的人,俯身最廣袤的農村大地,守護了最基層百姓的安康。
責任編輯:余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