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幫忙砍柴

送老人收音機

送日常用品

在村里走訪

整理老人家中線路
曹永海,男,國網青州市供電公司廟子供電所楊集服務站員工。
投身供電25載,默默無聞,任勞任怨。15年如一日,與大山為伴,為最后的“麥田守望者”送去光明和希望……從曹永海身上折射出的,不僅僅是國網公司履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莊嚴承諾,還有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傳承的“百善孝為先”的傳統品德。
4戶人家,10名老人,當親人待
2015年8月24日,剛剛進村,曹永海便直奔彭先收老人家中,將一部帶存儲功能的收音機遞給了彭先收,聽著從喇叭里面傳出的字正腔圓的京劇片段,彭先收老人開心的笑了,曹永海兌現了上一次的許諾,也欣慰的笑了……
“牲畜不嫌地面苦!生在這里,心里想的,是這山;夢里待的,還是這家……”2011年11月24日,央視一段長達7分03秒的報道,讓人們知道了在山東省青州市廟子鎮,還有這樣一個“老人村”,還有這樣一群“麥田守望者”,守望著貧瘠的土地,期盼著兒女的音訊……
楊集庵村,地處青州市西南山區,海拔800多米,大山環抱,山路陡峭,需徒步進出。村里的年輕人早已移居城市,目前這里僅有4戶人家,10名留守老人居住,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69歲。
“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子,習慣后就不想出去了,也不想給孩子們增加負擔。”82歲的彭先用道出了老人們心里話。
而從1987年楊集庵村通上電以來,老人們見過次數最多的人就是曹永海,在他們眼中,這個當電工的“孩子”樸實憨厚,心比針細。每次忙完工作,總會挨家挨戶走走,挑水劈柴的活兒搶著干;砌墻修房的事兒隨叫隨答應;生活必須品有什么缺的,他都記在心里,下次來時保準買齊;老人們有什么需要從山下帶的,也從不落下;噓寒問暖的話更讓老人們體會到了勝似兒女的關懷。在他們眼中,曹永海比自家孩子還親。
彭先收是村里生活最困難的老人,無兒無女,無依無靠。在與彭先收聊天時,得知老人喜歡聽京劇,卻因為山里面信號不好,收音機收不到時,曹永海說要送給老人一部能連續播放京劇的收音機,彭先收怕曹永海花錢,硬說不要,曹永海只好編了個理由說是所里給每個人都發了一臺,他不喜歡聽音樂,閑著也是閑著。反復確認后老人才應了下來。回到鎮上后,曹永海立馬到商場自己掏錢買了一部,并找人從網上下載了50多首京劇,于是有了開頭的一幕。
在老人們的記憶里,從曹永海負責楊集庵村供電開始,油鹽醬醋等這些日用品從沒漲過價,電費也從來不催促著交。但他們心里都明白,都是電工“兒子”為他們付了。所以每次曹永海到村里,老人們都會先問“到了交電費的時候了嗎?”而得到的答復總是“還沒到,不用急。”而每次曹永海離開時,老人們都會將從山里摘的果子,地里種的地瓜、花生等塞給“兒子”,但曹永海最多嘗一口,從來不帶走。
“老人不容易,孩子不在身邊,他們拿我當“兒子”,將心比心,我也把他們當親人,為他們多付出一點兒,盡一份孝心也是應該的,百善孝為先嘛。”說著,靦腆的曹永海將目光移向了遠處的大山。
32里山路,15年不輟,大山為證
1999年7月,供電所實行包村制,從那開始,曹永海與楊集庵村結下了淵源。
從供電所出發到達楊集庵村,總共32里路,騎摩托車要走10里公路、爬18里山路,才能到達離楊集庵最近的李單峪村,光這一段就需要40分鐘車程。山路都是就地取材鋪成的土石路,崎嶇顛簸,遇上雨雪天氣,騎車還不如步行快,但曹永海已習以為常,哪個地方有沆洼、哪個地方路好走也早熟記于心。
“在這種盤山路上騎車,就當是坐轎,就是苦了身下的摩托車,工作至今,都已經換三輛了。”曹永海笑著說道。
從李單峪村再往里的路,摩托車派不上用場,全部要靠步行。于是工具包、鐵鞋、導線、還有給老人們捎帶的物品全部從摩托車上轉移到了曹永海肩上。4里路,要走30多分鐘,而曹永海背負著保供電的責任,背負著老人們的期盼,在這條路一走就走了15年。
對于只有4戶人家的村子來說,曹永海的工作其實很簡單,維護供電線路、抄表、收費,再無其它。而更多的時候,他是去看看老人是否安康,生活必須品是否需要捎帶。
而在曹永海的精心“呵護”下,楊集庵村的電一直都很穩定。只有那么一次……
2003年8月的一天,夜里電閃雷鳴,大雨磅礴。曹永海一大早撥通了彭先用家里的電話,果不其然,楊集庵村全村斷了電。二話不說,曹永海趟著泥濘的山路趕到了村里,而情況比他想的要糟——村里唯一的變壓器受雷擊燒毀。
在返程的路上曹永海向所長匯報了情況,所里立馬調配了一臺變壓器。當天下午,5名電工連同曹永海,頂著炎炎的烈日,用肩膀扛著變壓器,在陡峭的山路上,幾近“爬著”到了楊集庵村,并快速恢復了供電。
“生在山里,走這些路算不了什么,能盡快幫助老人們用上電,比自己受點兒累、流點兒汗重要的多。”曹永海說道。
佇立村頭,放眼望去,山巒起伏,層巒疊嶂,這里的山山水水,見證了曹永海的付出與汗水,國網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莊嚴承諾,也在大山深處久久回蕩……
投身供電25年,工作零投訴,無怨無悔
1989年,血氣方剛的曹永海加入了當時的供電局,那一年,他剛好25歲。一轉眼的功夫,25年過去了,如今,曹永海已年滿50歲,鬢角銀絲乍現。
25年來,曹永海扎根在遠離城市喧囂的西南山區,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也見證了電網的發展。25年來,他管轄的范圍內未發生一起人身觸電事故,也未發生一起因服務不到位引發的投訴事件。
1998年農網改造,曹永海34歲,是所里的主力,肩扛人抬運送線桿,崇山峻嶺間穿梭前行,起早貪黑架設線路,渴了喝泉水,餓了吃煎餅,這成為了他珍藏在心里中的一段最美好的回憶,在采訪時也成為他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
2012年,曹永海48歲,已是所里經驗豐富的老師傅。8月6日臺風“達維”襲擊廟子鎮,電力線路受損嚴重,5條10千伏線路跳閘、倒斷桿42基,4000多戶居民家中停電。曹永海與31名同事一起,連續三天不下火線,奮戰在抗災保電一線,僅用了一天,便恢復廟子鎮供電,到第三天,自己管理的8個村也全部恢復供電。而幾天下來,曹永海瘦了近5斤。
2014年9月,曹永海即將迎來他50歲的生日。回顧參加工作的這25年,曹永海這樣說道:“沒有什么大風大浪,也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作為一名電工,老百姓的電話就是給我的命令,讓他們用上放心電就是我的責任。”
廟子供電所所長呂軍評價道:“25年工作零投訴,曹永海為每一個從事農電工作的人員樹立了榜樣。”
青州市供電公司總經理鞠新坤評價道:“扎根山區,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從曹永海身上我們看到電網人的樸實無華,這也正在國家電網價值理念的真實寫照!”
而最值得曹永海欣慰的是,自從媒體關注“老人村”以來,經常會有很多好心人到楊集庵村志愿服務,老人們也得到了社會更多的關懷。
責任編輯:余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