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建法,男,1945年7月出生,東營區史口鎮范家村的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
38年陪伴腦癱兒子成長,無怨無悔。時光或許會洗滌所有的鉛華,卻始終無法磨滅父母對孩子的愛。時間是最忠誠的見證人,范建法用近40年詮釋父愛如山,用自己的脊背托起兒子的文學夢。
面對各種非議,依舊不放棄,手把手教小兒識字。1978年,范東明的出生給這個普通的農村小家庭帶來了不少的欣喜和快樂。然而好景不長,3個月大的小東明被確認為先天性腦癱。這個噩耗對這個家庭無疑是致命的,當時的經濟條件根本無法支付治療的費用,除此之外就當時的醫療條件而言也是無法治愈腦癱癥的。村里的村民對范家的小東明也是七嘴八舌的議論。認為他這種病不會活很長時間,他的父母在生活的重壓下也會放棄他,任其自生自滅。面對這些流言蜚語,范父從來沒有放到心里,也從不做過多的爭辯。他總是默默地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這個特別的孩子自己能給的一切。“孩子是上天給的,無論他什么樣都是自己的孩子,既然他來到了我家我定不會虧待他。”這是范父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在得知兒子有學習的欲望時,范父就積極地為兒子找書,小學的、初中的。僅有初中水平的父親,勞動一天回家,無論多么辛勞總是不忘給兒子上課,手把手的教兒子認字。每天出門前也給兒子留下“作業”。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僅半年的時間,范東明就認識了1000多個字。看著爭氣的兒子,老范的臉上又重新露出了笑容。
再窮不能窮孩子,不向社會伸手不做社會的包袱,寧愿背負父愛債。這個不富有的父親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拉扯大了三個孩子。對于范東明,范父更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他。隨著年齡的增長范東明用腳寫字也是越來越不方便,在查出有心臟病后,用腳寫字更是受到了限制,看到兒子依舊吃力地努力,范父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那時候的電腦還是個稀罕物,不是俺這樣的家庭可以買得起的。”范父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時說道,“也有好心的鄰居建議我們可以向社會的好心人士求助。但是俺覺得俺不能向社會神手,不能做社會的包袱。只要東明愛學,我就是借錢也給他買電腦,欠下的債日后可以慢慢還。”這個樸實的男人,為了兒子低下頭,四處借錢。終于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兒子有了自己的電腦,看到兒子不受限制的做自己喜歡的事,就算再苦再累,范建法都毫無怨言,他真正的做到了“再窮不能窮孩子”的諾言。
對未來,他們將父子攜手,用樸實譜寫不一樣的明天。如今的范東明已經小有成就,在父親的贊助下出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腦癱詩人”。看到兒子如今的樣子,已是古稀之年的范建法也老懷安慰。但是孩子永遠是父母心上放不下的寶貝。談到如今的范東明,范父總是流露出些許的擔憂,擔心他們年老后無法再照顧范東明,他以后的生活會怎樣。這是這個堅強樂觀的老人臉上少有的愁容。“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在社會的幫助下,范東明會越來越好。對于未來。這位老人也滿懷期待,他們父子攜手會走得更遠,有一個不一樣的明天。
責任編輯:王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