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鑄就品牌回報社會
從下崗職工到著名企業家,從一個小企業發展為日照市唯一一家現代化乳制品企業、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一件件鮮活的事例,訴說著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徐進英。用她的執著、堅韌和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誠信鑄就品牌 愛心回報社會

從下崗職工到著名企業家,從一個小企業發展為日照市唯一一家現代化乳制品企業、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一件件鮮活的事例,訴說著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徐進英。用她的執著、堅韌和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她先后榮獲了“日照市人大代表”、“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第七屆全國創業之星”、“莒縣人大常委”、 “山東省三八紅旗手”等一個又一個光榮稱號,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下崗——下海,帶著下崗姐妹創業
1996年,隨著企業效益滑坡及全面體制改革,莒縣物資局金屬公司大批職工紛紛下崗,徐進英也下崗了,“鐵飯碗”一下子被打碎了。下崗后,徐進英逐步調整自己的心態,靜下心來去留意各種商業信息,尋找重新上崗就業的機會。經過對市場的理性分析,她最后決定從自己熟悉且有一定營銷經驗的行當起步。她帶領一同下崗的8名職工組建莒縣鋼材銷售中心,進行經營自救。為了籌措流動資金,徐進英不僅拿出家里的全部積蓄,從銀行貸了一部分款,還發動下崗職工們湊錢,東拼西湊之后還是缺2萬多元。實在沒辦法了,她回到娘家,終于做通了父親和弟弟的工作,把準備給弟弟結婚的錢全部拿了出來,才湊齊了第一筆啟動資金。拿著職工的血汗錢,徐進英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和大伙無限的信賴。她用一個月的時間跑遍了全縣所有企業和建筑單位,了解掌握了詳細的市場行情之后,硬是憑著不怕跑腿、不怕磨嘴、不怕看冷臉的“三不怕”精神,像螞蟻啃骨頭一樣聯系下了第一筆業務。為了樹立良好的企業信譽,進貨時她堅持“三不進”原則,無合格證的貨不進、小廠的貨不進、質量低劣的貨不進。一分汗水,一分收獲。用材單位紛紛被徐進英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優質服務感動,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她就同縣內外二十余家單位建立了穩固的供銷關系,牢固占領了市場,逐漸成為鋼材銷售大戶。
從創品牌到鑄名牌
從開設鋼材銷售中心開始,徐進英立誓:“以質量為本、以誠信立業”。轉到乳制品企業后,這個誓言在她內心悄悄地又增添了一句話:“做食品就是做良心,我們生產的食品我們要先吃,我們不吃的食品不要給消費者吃,堅決不生產不安全不健康的食品”。她常說,無論是做人,辦企業都要以誠相待,先學會先做人、后經商。
2001年,依托當地廣闊的商品市場、豐富的農業資源和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關注生活質量的有力契機,徐進英瞄準了乳品產業。為此她先后十幾次去寧夏、內蒙、杭州、福建等地考察市場,歷經無數次的談判、洽談,投資1200萬元,與杭州有關方面合資成立了集奶牛飼養、科研開發、乳品加工為一體的百慧乳業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伊始,徐進英便將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她成立了專門的質量管理領導小組,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聘請專家進行業務培訓,強化全員質量安全意識,提高職工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提出了“三情”管理法,即:“有情的領導、無情的管理、絕情的制度”,以制度規范操作、規范流程。從國內外購進了20多臺先進的檢測設備,對生產過程進行全面控制、監測,嚴把質量,實現了生產流程的無菌化操作,保證產品質量。建立了電子追溯制度,對乳制品從原料進廠驗收、領用、生產等關鍵工序,產品檢驗出廠以及產品銷售地點等詳情,均由專人實時輸入電子追溯系統,確保產品質量的可追溯性,為產品質量的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經過14年的蓬勃發展,公司現已成為以液體乳、蛋白飲料、八寶粥等產品生產為主,員工500余人,具有國內外一流的生產設備和檢測設備,擁有一流高學歷的品管隊伍,年灌裝能力達到8.2萬噸的現代化乳品企業,先后通過通過了 ISO9001:2008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 GB/T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山東省食品衛生A級單位”、“山東省食品安全誠信單位”、“山東省消費者滿意單位”、“山東省文明誠信企業”、“山東省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等榮譽稱號。百慧系列產品以其優質的乳品品質和誠實守信的待客原則,廣銷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川、貴州、福建等十幾個省市,贏得了消費者的信賴和認可,大大提升了公司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被評為“山東省十佳品牌”、“山東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并通過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評定為綠色食品。
2011年,中國乳業重新認證審核,全國通過率不到55%,山東省86家企業中僅有44家通過認證審核,而百慧乳業成為日照市唯一一家首批重新獲得新生產許可證的乳制品企業。
用感恩的心回報社會
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徐進英始終將代表責任牢記心頭,將回報社會為己任,積極為群眾謀福利。在發展企業的同時,她不忘關心、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真正做到了為政府分憂、為社會解困。為解決下崗職工的生活困難,她優先錄用下崗職工,公司現有職工280余人,其中僅下崗工人就占60%。她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管理+服務”的管理模式,通過建基地搞示范、進行科學管理和技術跟蹤服務等方式,帶領農戶發展規模畜牧養殖,引導農戶發家致富。現已建成養殖基地5處,養奶牛近萬頭,為千余名下崗職工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特別是“4050”人員,提供了就業機會,實現了農民致富、企業發展雙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豐收。她積極參加各項社會公益活動,用自己的愛心積極回報父老鄉親,為四川、玉樹抗震救災累計捐款150余萬元。她主動參與“春蕾計劃”、困難大學生、殘疾兒童救助已累計救助百余名。在第十五個世界助殘日上,她代表全體職工向殘疾人捐款2萬元。每年老人節親自給敬老院的老人們送去我們自己生產的好牛奶,2011年去中樓鎮敬老院慰問的時候看到老人們使用的電視非常破舊,立即給老人購買價值萬余元55忖進口液晶電視機一臺,讓老人感受到了社會給他們帶來的溫暖。自2012年以來在高考期間,為全縣參加高考的學子送去價值20萬余元營養、安全、綠色自有牧場的好牛奶。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