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頭"為群眾當義工"18年
18年來,陳少春帶領村支部一班人和黨員,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共為群眾解決交通、環境、文化生活等投資過10萬元的實際問題19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當初的諾言,在群眾中真正樹立起了黨員的光輝形象,被群眾稱為“能辦事”的好書記!

陳少春跟村民聊天

陳少春和村干部一起
陳少春,聊城市陽谷縣喬潤街道西八里營村支部書記。18年來,陳少春帶領村支部一班人和黨員,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共為群眾解決交通、環境、文化生活等投資過10萬元的實際問題19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當初的諾言,在群眾中真正樹立起了黨員的光輝形象,被群眾稱為“能辦事”的好書記!
走進聊城市陽谷縣僑潤街道西八里營村,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石碑多、“光榮榜”多,一塊塊石碑,記錄著村支書陳少春一班人18年來帶領全村干部群眾修路、架橋、建廣場的足跡,一個個“光榮榜”,見證了全村黨員干部群眾為生病的群眾捐款、為汶川地震捐款、為村里路燈電費捐款的愛心……
臨危受命,小老板挑起了村支書的重擔
1997年的西八里營村班子散亂,公糧提留難以征收,村里欠賬6萬多元,是全鄉有名的難村、亂村。當時的石門宋鄉黨委通過對村里黨員進行走訪,根據黨員推選,任命群眾信得過、辦事能力強的陳少春擔任村支部書記。
一開始,還是預備黨員的陳少春推辭了。他當時自己有個小型木器加工廠,小日子過得不錯,他有個顧慮,就是不想讓人認為自己當官是為了撈好處、占便宜。為此,鄉黨委書記連著三天來村里,與他談心,做他的思想工作,最后他認識到,當村支書不是為了名和權,而是為了全村群眾對自己的信任,是作為黨員的一種責任和擔當。一生認直理的他當場許諾: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就這樣,他抱著一顆為群眾辦事的心態,挑起了這個沉甸甸的擔子。
上任第三天,征收提留開始了。面對這個“老大難”,他沒有選擇退卻,而是用事實向黨委和群眾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全村三天就把提留款收完,是全鄉最早完成的村之一。問起他當時用了什么“高招”,他笑著說:“我沒有什么高招,就是自己帶頭、黨員帶頭、親屬帶頭、朋友帶頭,用實際行動感動群眾。”對于最后幾個“難纏戶”,他通過了解,知道是村里多年欠著他們的錢,想用提留款頂。陳少春一方面向他們講大道理,交公糧提留,是每個村民應盡的義務,沒有什么條件可講,如果不交,這個責任誰也擔不起;另一方面向他們保證,至于村里欠他們的錢,只要屬實,他用自己的人格和家產擔保,一分也不會少他們的。這些人被他的真誠感動了,很快把錢一分不少地交上了。這一件事,讓陳少春在群眾中樹立了威信。
為民干事,一步步做好“自選動作”
陳少春說:“上級交給的任務是‘規定動作’,必須完成。群眾更需要的是‘自選動作’,就是為村里的莊鄉爺們辦一些實事。這才對得起鄉黨委和群眾的信任,對得起自己當初的承諾。”他說到做到,從第二年開始,就一步一步地打起了“自選動作”。
當時,西八里營村家家做木工活,在周圍很有名氣。由于變壓器負荷小和高壓線路老化,經常斷電,嚴重影響了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群眾意見很大。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他就帶著村支部一班人分頭跑,一方面向上級反映,爭取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積極做群眾的工作。當時,正趕上國家電網改造,經過努力,爭取到國家一些補助,但是資金還遠遠不夠,他和支部成員、黨員帶頭集資,群眾也踴躍參加,資金很快湊齊。縣電管局施工人員到位后,為了省錢,陳少春每天跟著干,一分錢報酬也不要,村里的黨員看到這個情況,也都放下家里的活,來工地出義務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新變壓器裝上了,西八里營村是全鄉第一個完成國家第一批電網改造的村,群眾再也不用為用電發愁了。
的問題解決了,陳少春下一個“自選動作”又選好了:修路。1999年春節剛過,陳少春就把村支部成員召集起來,把自己修路的計劃提了出來。因為村里的路實在是太差了,不下雨,塵土滿天飛,遇到雨雪天,泥濘難走,進不來出不去,村民意見很大。一聽到書記提修路的事,大家舉雙手贊同。看到大家同意自己的計劃,他接著又連續召開村小組長會、村民代表大會、全體村民大會。大家一致通過,但有一個頭疼的問題,就是修路的錢從哪里來?對此,陳少春早有打算,一方面爭取上級支持,另一方面讓大家做好捐款的準備。正月十五沒過,他就帶著支部一班人到有關部門反映。當時天還很冷,他騎著自行車,跑遍了有關部門,最后爭取到上級資金15萬元。經修路工程技術人員測算,還差5萬元左右。沒辦法,只能讓群眾捐。他先帶頭捐了1000元,7名村干部每人捐300元,黨員不但自己帶頭捐,還發動在外的親友捐,群眾也紛紛加入捐款的行列。不到三天的時間,就捐款4.8萬元。為了節省錢,他和黨員出義務工,把路基墊好,把準備工作做好。道路開始施工后的整整三個月,他更是整天長在工地上。就這樣,一條嶄新的公路修好了,村民再也不用為出門發愁了。
之后的幾年,修橋、新上變壓器、建牌坊、安路燈、接通自來水、建文化廣場……陳少春的“自選動作”完成的一個比一個漂亮。
政務公開,村務工作做到“兩先一不”
陳少春說:“村莊是村民的,需要大家共同治理。”自擔任村支書以來,西八里營村一直堅持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制度。各種費用的收取、計劃生育指標的安排、發展黨員、申報低保戶名單、糧食直補、捐款的人員、數額及用途等,村里的大小事都通過廣播、發放明白紙、張貼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向村民公開,使村務工作始終處在民主監督之下。
陳少春說,“當干部的只要有一顆公心,處事一碗水端平,一切事都好說,群眾才能服氣,工作才好開展。”在做好“三公開”的基礎上,村兩委班子成員帶頭做到“兩先一不”。在平時的捐款、打掃衛生、清挖下水道、幫扶困難家庭等工作和活動中,支部成員總是沖鋒在前,帶頭為群眾做實事。問起為什么實行“兩先一不”,陳少春是這樣解釋的:“發展黨員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家族小的積極分子,目的就是避免黨員‘近親繁殖’現象,讓家族小的積極分子在黨員會上有話語權,沒有被歧視的感覺,有利于村里和諧。低保名額分配優先解決不跟干部沾親帶故的普通群眾,一是避免有照顧親朋的嫌疑;二是作為干部你可以帶動和幫助他們脫貧致富。黨員干部家屬不參加村里‘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先進評選,一是你就應該帶頭做好;二是村里對先進都要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黨員干部家屬只能帶頭出義務工、帶頭捐款,不能與民爭一絲一毫的好處。”對于確定低保戶,村里更是做到了真正的公開透明:2007年村里成立了由7名群眾代表組成的“低保評議監督委員會”,從一開始低保人的初選(按收入倒排的順序)、評定、張榜公布到低保金的發放,全程參與。這些年來,低保人確定后,還沒有一個人提不同意見。
初衷不變,帶來村風的改變
上任之初,陳少春就有一個想法,就是打造一個“文明村”。現在在村黨員活動室門口有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事跡光榮榜”,上半部分是照片,下半部分是事跡,主要記載了村里的好人好事。不管是黨員還是群眾,只要是為群眾做了好事、實事,支部當天就會通過村上的大喇叭提出表揚,并在光榮榜上進行公布。自去年6月份以來,西八村共發生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11起,村民上交現金2000多元,銀行卡及存折8張。
前段時間,村支部決定建一個文化廣場,在選場地時,村里遇到了難題:建在村外,不僅占地,還離家遠,村民活動不方便,健身器材也不安全。正好村中間有一片空地,是七家村民的地方。前幾年其中有兩家先后想出16萬元把這塊地方買下來建房,但一直沒有結果。69歲的老黨員陳繼全是其中一家,他聽說村里建廣場沒地方,主動提出來把屬于自己的那一塊獻出來給村里,“我是黨員我帶頭。”其余六家聽說后,也一致同意把地無償獻出來。現在,占地近800平方米的廣場已建好,每天晚上,這里成了村民跳舞娛樂的好去處。村民李冬仙高興地對記者說:“現在,我們村里人也能像城里人一樣,天天能跳廣場舞啦。”
如今的西八里營村已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好人村,每逢村支書換屆改選,西八里營村的黨員和群眾代表,總是自發到街道黨委“上訪”,表達他們的肺腑之言:“西八里營村缺什么,也不能缺了陳少春,讓他連任書記全村百姓舉雙手贊成!”陳少春用當初的承諾和十八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換來了西八里營村的飛躍發展,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換來了百姓一片愛心。被群眾稱為“能干事”的好書記”和“百姓的貼心人”!
責任編輯:余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