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 真情暖人間

我是孫立榮,現系武城縣第二中學高二學生,今年二十歲。1995年出生于武城縣李家戶鎮鄭官屯村一個特殊的家庭。二十年前父親與比他小二十一歲的且患有精神分裂癥的母親結婚,比父親大兩歲的大爺和我們生活在一起。母親先后生下我和弟弟,隨著弟弟的出生家庭負擔日益加重。大爺和父親由于日夜操勞而相繼病倒,
父親在我十四歲那年讀四年級的時候得了腦血栓,母親因患病無法自理,弟弟年幼,照顧整個家庭的重擔就落在了我的肩上。
父親生病之初的幾個月里臥病在床,我便在家悉心照料。有時候一連幾天都是和衣而睡守候在父親身旁。從此放學路上再也看不到那個邊走邊玩的我,卻多了一個行色匆匆的身影。那時候我的性格內向,未經世事,就像是去集市上買菜,去衛生室請醫生等等這樣的小事我都沒有做過,但是現在必須去做了。萬事開頭難沒有誰能幫得了我,生活在磨礪我考驗我。
父親得病一年多后我到離家稍遠的李家戶中學讀書,學校一周放一次假,我掛念家里于是每兩天就請假回家看望家人。就這樣在家與校之間忙碌了一年多,我還是沒有能夠留住父親。在鄰里的幫助下我辦完了父親的喪事。不料在父親去世半個月后傷心過度的大爺也離我們而去。接二連三的打擊沒有使我害怕。擦干眼淚,我已不是一個孩子,還有媽媽和弟弟需要我去照顧,生活在繼續。
初二那年學校合并到離家更遠的縣城兩周才能回家一次每次放假的時候我就很高興,回到家里總是需要花上半天的時間把家里打掃干凈,弟弟太調皮,把屋子弄得很亂,媽媽又收拾不了,只能等到我放假回家來打掃。在家為他們做幾頓可口的飯菜,每當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吃飯時,每當看到媽媽和弟弟臉上的笑容時,我的心里就有一種幸福的感覺。覺得再苦再累都不算什么。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正是這樣,家庭的變故讓我過早的接過照顧家庭的重擔,各種事情不斷地考驗著我,我在磨難中成長,對于那個內向的小女孩來說現在的我學會了處理各種事情,陪母親看病、帶他們理發、買衣服等等事務我已經可以應對自如。對于同齡人來說我多了一份成熟,一份干練,一份擔當。磨難是人生的一筆無窮的財富,這話說得一點不假。學校了解到我的情況后,多次開會表揚了我的自強精神,并向全校師生發出了“向堅強女孩兒孫立榮同學學習”的倡議。
生活的打擊并沒有影響我的學業,我于2013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武城二中。因樂于助人,團結同學,被評為29班班長。我在學校工作中表現出色,品學兼優,每學期都被評為“優秀學生會干部”、“優秀班干部”、“三好學生”、“優秀團員”等稱號。
我的事跡被縣電視臺了解后,縣電視臺為我錄制了一期紀錄片多次在《新聞廣角》欄目播出,受到了許多社會人士的關注。后被縣廣播電視臺評為年度“感動之星”。2013年我縣開展了首屆“武城好人”評選活動,我們鎮的鎮長來到我家了解我的情況,推薦我代表我們鎮參加此次評選。我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我被評選為首屆“武城好人”。在頒獎儀式的會場上,作為唯一一名90后我感到很榮幸。
此后德州日報和省教育頻道制做了關于我的專題片多次進行宣傳報道。去年縣委推薦我參加全市開展的“德州市最美青少年評選”活動,后經評選我獲得了“德州市最美青少年提名獎”。
家庭的貧困并沒有使我變得自卑,正相反,身處逆境卻使我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在處理各種家庭事務、班級事務的過程中培養了我獨立的性格,這是一筆無窮的財富,為我的人生之旅增添了力量。曾經一位老師對我說:“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卻也為你打開了一扇窗。”但是我覺得我的門和窗都是敞開的。我用我的堅強樂觀打開了它們,讓陽光照射進來,雖然我不能決定生活但我可以改變生活。“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面對挫折不退縮,不懼怕,只有這樣方能撥開烏云見日出。正是憑借著這種面對困難不畏不懼,樂觀向上的精神,我才能在充滿荊棘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順暢。
孝老愛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作為新一代的青年人,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我的父母是生我養我的人,我的弟弟是伴我一生的親人,孝敬父母是我的責任。父親已去天堂,母親還在,我要用自己的力量使她能永遠留在我身邊,我要盡自己所能使母親高興安康;同時弟弟更是我肩上的重擔,我會盡己所能讓他健康快樂成長。任何的風吹雨打都不會使我在孝老愛親的路上停下腳步。
責任編輯:余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