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的孝老情
第一次認識辛明星、桑秀英夫婦,是在鄄城縣古泉街道辛橋村的四德榜上。夫妻兩人雖均已年屆八旬,卻以誠信和好婆婆而光榮上榜,讓筆者作出采訪他們的決定。在對兩位老人進行采訪得知更令人感嘆的故事:他們悉心照顧家中的老人已長達50多年。
古稀老人半個世紀的孝老情

第一次認識辛明星、桑秀英夫婦,是在鄄城縣古泉街道辛橋村的四德榜上。夫妻兩人雖均已年屆八旬,卻以誠信和好婆婆而光榮上榜,讓筆者作出采訪他們的決定。在對兩位老人進行采訪得知更令人感嘆的故事:他們悉心照顧家中的老人已長達50多年。
談及辛明星夫婦照顧老人的故事,要把時光追朔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那時,剛剛喜結連理的辛明星、桑秀英憑著高小文化,經考試被包頭鋼鐵公司錄用為正式職工,擁有了當時人人羨慕的“鐵飯碗”。
夫妻二人在包頭鋼鐵公司工作十分順利,加之女兒的出世,更是給家庭增添了許多歡樂。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當辛明星夫妻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家中傳來不幸,辛明星剛過半百的父母一個患上胃潰瘍、一個患上心臟病,急需人照顧。辛明星作為獨子,自然要承擔起照顧老人的責任,這樣桑秀英開始奔波于包頭和鄄城之間。
辛明星的父親辛元奎弟兄六人,辛元奎排行老五,上面四個哥嫂都沒有子嗣,特別二伯母和四伯母是盲人,也需要人照顧,心地善良的桑秀英毫無怨言地承擔起照顧他們的義務。一頭是工作、丈夫和女兒,一頭是家中的近十位老人,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桑秀英在半年多的來回奔波中體力不支而病倒,病好后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放棄包頭的工作,回到辛橋村做起農民。年幼的孩子、越來越需要照顧的老人,務了農的桑秀英也不輕松,為了妻子、更為了老人,辛明星也辭去工作,回家與妻子一起務農、一起照顧老人。
在隨后的日子里,桑秀英相夫教子,悉心地照顧著幾位老人。據附近的鄰居回憶:桑秀英一直把公婆、伯父母當做親父母來伺候,經常為眼睛不好二伯母、四伯母梳頭、洗腳、剪指甲,從不嫌棄、從未抱怨過。
時間慢慢的流逝,人慢慢的老去。在桑秀英夫婦的悉心照顧下,幾位伯父母均已年過八旬的高齡去世,患有心臟病的婆母也在77歲時安詳離開。雖說十位老人只有辛元奎健在,可此時的辛明星、桑秀英也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孝心仍在,照顧老人的時間表還在延長。
辛元奎患有胃潰瘍,身體一直不好,為照顧老人,在翻建房屋時,辛明星夫婦在自己的房間和老人房間中專門開了個門,以便隨時知道老人的情況。夏天為老人配好電風扇,冬天在老人屋里支上火爐、床上鋪上電熱毯、放好暖水瓶。老人的胃不好,在飲食上,桑秀英更是悉心,總是給老人熬些稀飯等易消化的食物,老人愛吃面泡,桑秀英每天都早起等著賣面泡的人來,有時來不了,她就去面泡炸制點上去買,一天不落。
在辛明星夫婦的悉心照顧下,辛元奎的胃潰瘍慢慢好轉,可年歲不饒人,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2006年,一場大病讓90多歲的辛元奎再次臥床,半個多月里,辛明星夫婦日夜守在床前,悉心照顧,終于讓老人轉危為安。可患有高血壓的辛明星因過度勞累住進了醫院,并落下偏癱的后遺癥。這樣一來,已過古稀桑秀英需要同時照顧兩個人,往往是這邊剛剛喂過公公吃飯,那邊又要忙著給丈夫穿衣,日子在忙碌而又充滿愛中渡過。
如今,桑秀英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談及生活仍然笑聲爽朗。她告訴記者:年近八十還有老人能伺候,不是負擔是天倫之樂、是幸福。說及老伴,辛明星眼中充滿了淚水,雖已年近八旬卻說出時興的一句話:“這輩子負她,我要還她一個幸福的來世。”
聽著桑秀英老人爽朗笑聲、辛元奎老人含混滿意的回答,筆者知道在這個簡陋的農家園里,孝將延續,愛將永遠傳播。
責任編輯:余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