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愛蘭,女,1936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青島市紅島經濟區(qū)河套街道趙家?guī)X社區(qū)居民。
丈夫去世后,她一個人撐起一個家,撫養(yǎng)3個孩子,悉心照顧年邁的婆婆5年。村民牽線,她有幸再遇意中人,改嫁前她提出條件:要帶著婆婆一起進新家。再婚后30多年,她送走婆婆、照顧孩子,對6個孩子一視同仁。張愛蘭用自己的行動成就了完美的家庭,也用自己的孝心、愛心感動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一個人獨撐五口之家
39年前,張愛蘭40歲,丈夫因病意外去世,一年后,公公也離開了人世,只剩下年邁的婆婆和兩兒一女跟她相依為命,婆婆已經80多歲了,三個孩子中最大的18歲,最小的才5歲。丈夫去世后5年里,張愛蘭一如既往悉心照料婆婆,艱難維持著這個破碎的家。街坊鄰居看著她一個婦女帶著三個孩子和一個老人生活實在艱難,就勸她改嫁。可張愛蘭有自己的想法:“一個女人撐起這個家太難了,我不是不想改嫁,三個孩子還好點,但婆婆年邁,婆婆的其他兒女家里也都有難處,不方便照顧,改嫁后婆婆怎么辦?”
33年前,有村民牽線搭橋,“同村趙同仟為人忠厚,父母、妻子均已去世,一個人帶著三個女兒也不容易,他家三個孩子與你家孩子差不多大,不如你們一起過吧。”因為同村彼此熟悉,張愛蘭又深知老趙的為人,經村民撮合,兩人都有了組成新家的愿望。
提出帶婆婆一起過門
眼看好事要成,張愛蘭又猶豫了,“兩個家庭走到一起,就要撫養(yǎng)6個孩子,如果再帶著婆婆,老趙會不會嫌棄呢?”張愛蘭心里有點沒底。其實,丈夫走后也有不少人給她介紹過對象,想幫她重新組建家庭。那時候親戚朋友都很關心她,領導也要幫忙牽線,但是她因為放不下自己的婆婆,所以一直沒找。
要嫁就要帶著婆婆一起改嫁,“如果不帶婆婆,我寧可守寡一輩子。”張愛蘭堅定地說。她忐忑不安地找到趙同仟,向他說出了心中的顧慮,沒想到趙同仟爽快地一口答應下來。趙同仟這邊談妥了,婆婆對這事是否支持呢?“娘,大伙又給我介紹個對象,你看咋辦?”“老趙是個好人,以后你也不能全靠孩子,總得有個伴,只要你覺得合適,娘就同意。”婆婆的話讓張愛蘭心里暖暖的。
照顧婆婆撫養(yǎng)6個子女
婚后11年,婆婆因病有6年時間不能下床,平日里她悉心照顧癱瘓在床的婆婆,不怕臟,不怕累,婆婆耍脾氣、罵臟話、將大小便拉在床上,她都從未有過怨言,總是好言相勸,及時更換被褥,盡量讓婆婆吃好、睡好,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趙同仟也信守承諾,和張愛蘭一起悉心照顧她的婆婆,“有時候我不在家,婆婆拉尿在床上,老趙也不嫌棄,當自己親媽似的伺候著,給婆婆換洗、擦拭,親自給她收拾。”回想起過去的歲月張愛蘭感慨萬千。
6個孩子也很孝順,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爭著先給奶奶吃。11年后,91歲的婆婆含笑離世,張愛蘭說,趙同仟的二女兒在家照顧婆婆的時間長,真把婆婆當成自己的親奶奶,婆婆走的時候她哭得最傷心。
“兩個家庭本來就不寬裕,再婚后,我在村里干計生工作,老趙在工廠上班,收入微薄,撫養(yǎng)6個孩子非常吃力。”回憶以前的艱難張愛蘭記憶猶新。有一年冬天,要做飯時,突然發(fā)現(xiàn)家里沒草生火,她拿起一把鐮刀,推著手推車走了老遠,頂著寒風在灘涂割雜草,割完草,又急匆匆回家給孩子們做飯。
孫兒26歲始知家中“秘密”
“繼母難當,那時候家里沒什么吃的,做好飯,總是讓年齡最小的孩子先吃,為了避免孩子爭搶,我寧可讓自己的孩子吃點虧,少吃點。”張愛蘭說,在孩子的教育上,她一視同仁,6個兒女都順利上了學,有一年,四閨女(老趙的二女兒)突然鬧情緒不想上學了,張愛蘭堅決不同意,她告訴女兒,不上學就沒有好出路,她做通女兒的思想工作后,并親自把她送回學校。“只要我們夫妻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就會照樣子學。”張愛蘭說,她從沒在孩子面前和丈夫鬧過別扭,夫妻相處30多年從未紅過臉,在他們的影響下,兒女們相處得非常融洽,提起此事,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孫子、外孫一直都不知道他們這個家是個組合家庭,直到2012年青島早報記者到家里采訪時,張愛蘭才將這個秘密告訴了26歲的大孫子。
如今的日子,苦盡甘來,兒孫滿堂的張愛蘭本可以盡享天倫之樂,過著清閑自在的生活。可她樂于助人的那股勁使她經常幫助調解鄰里糾紛,悉心照顧隔壁獨居老人,把原本局限于一家之中的愛延伸到了親朋鄰里之間;她熱心社區(qū)事務,關心社區(qū)發(fā)展,時常給社區(qū)兩委提建議,敢于批評不利于社區(qū)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言行,是社區(qū)群眾的貼心人,連年被評為社區(qū)優(yōu)秀黨員,被居民推薦為居民代表。
張愛蘭曾被評為青島市“三八紅旗手”、城陽區(qū)“家庭美德標兵“、“最美城陽人”等。她的家庭曾多次被評為街道、社區(qū)“和諧家庭”、“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稱號。
責任編輯:王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