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桂芹,女,61歲,淄博市周村區(qū)王村中學(xué)退休教師。她是孝心爆棚的“養(yǎng)老院長”——三個平均年齡超過90歲的至親,被她妥善地安排在60多平米的家里,過得其樂融融;她是廚藝精湛的“炊事班長”——四世同堂的八口之家,一日三餐,在她的操持下餐餐不重樣。曾獲“山東省五好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楊桂芹是我區(qū)孝老愛親女性的優(yōu)秀代表。她是孝心爆棚的“養(yǎng)老院長”—三個平均年齡超過90歲的至親,被她妥善地安排在60多平米的家里,過得其樂融融;她是廚藝精湛的“炊事班長”—四世同堂的八口之家,一日三餐,在她的操持下餐餐不重樣;她是心靈手巧的“生活達(dá)人”—裁衣裳、織帽子、做鞋子,她樣樣拿得起。她叫楊桂芹,一名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婦,一個親朋鄰里嘴里的好媳婦、好閨女。
“養(yǎng)老院長”楊桂芹
三位老人平均年齡過90歲 兩親家和睦相處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楊桂芹說:“一寶算啥,俺家有仨寶”—父親楊孟秀,87歲;母親邵永芳,90歲;婆婆王淑珍,94歲。3個老人平均年齡90.3歲了。 兩家老人同在一個屋檐下,不見婆媳間的相互埋怨,不聞兩親家間的相互指責(zé),看到的是一個兒孫繞膝共享天倫的和睦家庭,聽到的是親友鄰居對楊桂芹的嘖嘖稱贊。
1979年結(jié)婚的時候,楊桂芹和丈夫牛蒙華還都是周村區(qū)王村鎮(zhèn)的民辦教師。1990年,78歲的公公因病去世了。當(dāng)時,楊桂芹上著四個班的地理課,還擔(dān)任著班主任,工作事無巨細(xì),特別累人。
為了照顧婆婆的生活,楊桂芹把婆婆接到他們當(dāng)時居住的兩間平房里。由于空間狹小,她就用一個衣櫥隔出來一個僅能安下一張床的空間,讓婆婆睡在里面。
后來兒子結(jié)婚了,兒媳婦在周村城里工作。為了照看小孫女,退休后的楊桂芹和牛蒙華進(jìn)了城,自然也把婆婆接到了城里住在一起。 婆婆住上了樓房,卻是個四樓,當(dāng)時80多歲的老人上了樓卻下不來,一天到晚只能在屋里打轉(zhuǎn)。楊桂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只能多抽些時間和婆婆聊天,讓老人開心。
很快,楊桂芹的娘家父母也步入了耄耋之年,特別是她的老母親,因患脊椎病下半身一直不利索,生活基本離不了人。當(dāng)時,父母在王村農(nóng)村住著,一頭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一頭是多年相伴的婆婆,兩頭都需要照顧,這可如何是好?2011年,楊桂芹另買了一處60多平米的一樓兩居室,把娘家父母也接了過來。雖然住得局促,但是看到三位老人各有所居,心里也就踏實了。
“炊事班長”楊桂芹
給四代八口人做飯 一天三頓不重樣
兩家老人在一個屋檐下,脾氣秉性和生活習(xí)慣各有不同。如何處理好兩親家和婆媳、翁婿之間的關(guān)系,對楊桂芹兩口子來說,可是篇難做的大文章。
楊桂芹自有辦法,她的原則就是先婆婆后爹娘,來親去客一視同仁。吃穿用無論哪個方面,楊桂芹都堅持這一原則。
三個老人像老小孩一樣,吃的飯嫌硬了嫌軟了,喝的粥嫌熱了嫌涼了,就單單這一天三頓飯,就讓楊桂芹費盡了心思。一日三餐樣不重,隔三差五改善生活,成了她這個“炊事班長”的必備本領(lǐng)。比如早飯,婆婆習(xí)慣喝開水沖雞蛋,點上點香油星子,還要外加點桃酥點心;老父親喜歡來點熱饅頭,就點小咸菜;老母親牙口不好,嘴最“刁”,這不吃那不吃的,楊桂芹每天換著花樣給老人做。
老人喜歡吃煎餅,沒有攤煎餅的鏊子,楊桂芹就用電餅鐺,加上南瓜攤煎餅;想吃油條了,怕外面買的油條不健康,就自己在家炸;蒸包子、包餃子、捏餛飩,每次都是根據(jù)老人的口味準(zhǔn)備好幾種餡兒。
到了晚上,楊桂芹則要“開席”。除了他們兩口和三個老人,在家附近上班上學(xué)的兒子、兒媳、孫女也要回家吃飯。八口人開伙,不同的口味,不同的飯菜,都是楊桂芹一個人來操持。
逢年過節(jié),兩家老人都在家住著,每天迎來送往的客人絡(luò)繹不絕,在家請客吃飯,60多平米的屋子里,客廳開一桌,臥室再開一桌,楊桂芹總是辦得井井有條。她趁老人睡下,把要炒、要炸、要燉、要蒸的菜都提前準(zhǔn)備好,總是讓大家吃得不亦樂乎。
“生活達(dá)人”楊桂芹
新款毛衣看兩遍就會織 做十幾個帽子送人
三個老人的衛(wèi)生也是個耐心活兒,洗頭發(fā)、擦身子、剪指甲、換衣褲、曬被褥……楊桂芹還學(xué)著給老人剪頭發(fā),每次剪完她都逗老人說:“嘿嘿,瞧瞧,今兒個咱又省了好幾塊錢哩!”
更重要的是如何搞好老人的精神生活,楊桂芹買了輪椅。逢年過節(jié),楊桂芹便推著他們走親串門。平時只要天氣適宜,冬天讓他們出來曬太陽,夏天讓他們出來納涼。
今年正月十五,周村街上有花燈,楊桂芹和丈夫在兒子兒媳的協(xié)助下,來回往返好幾趟,把三個老人依次用輪椅帶出門,上街看花燈,給老人講解各式花燈的造型,讓老人感受過節(jié)的氣氛。
楊桂芹還有一手讓人叫絕的裁縫活,老人的毛衣、秋衣、秋褲、帽子、手套,包括孫女從小的衣裳,自己兩口子的毛衣,都是她買來毛線和布料自己做。商場里款式時髦花樣好看的毛衣,她細(xì)細(xì)看上兩遍,回家就能織出來。
這樣的衣裳穿出門去,總是被人問:從哪買的?多少錢買的?一聽說是自己做的,左鄰右舍無不驚訝,時間久了,托楊桂芹織毛衣、做衣裳的人也多了起來。只要時間允許,楊桂芹總是有求必應(yīng),有時候一款樣式好看的小孩帽子,她一口氣織十幾個,分發(fā)給親朋鄰里。
事實上,楊桂芹既不是獨生女,牛蒙華也不是獨生子。楊桂芹還有兩個妹妹,牛蒙華也有弟弟妹妹,只是論家里的條件,楊桂芹家稍好一些罷了。
“想想老人們一生為兒女們操勞,才成就了兒女們的事業(yè)和小家庭。如今我們做晚輩的應(yīng)該為他們盡孝,兄弟姐妹之間沒必要去攀比,各人盡好自己的心意就足夠了。能使老人安度晚年,頤養(yǎng)天年,我已足矣,也謂孝矣!”楊桂芹如是說。
責(zé)任編輯:王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