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兩位智障叔公34年
面對有智障,生活不能自理的倆叔公,高唐縣三十里鋪鎮董集村的徐保芹自從結婚那天起,就沒有選擇回避,而是悉心的照料他們,這一堅守就是三十四年,她用自己的一片誠心和孝心,書寫了一段孝老愛親的佳話。
三十四年如一日照顧兩位智障叔公

徐保芹

徐保芹操持家務
面對有智障,生活不能自理的倆叔公,高唐縣三十里鋪鎮董集村的徐保芹自從結婚那天起,就沒有選擇回避,而是悉心的照料他們,這一堅守就是三十四年,她用自己的一片誠心和孝心,書寫了一段孝老愛親的佳話。
34年前,24歲的徐保芹嫁給了丈夫李兆力。婚后和徐保芹生活在一起的不僅有公婆,還有這兩位智障的叔公。因為智力障礙,兩位叔公都沒有成家,膝下無兒無女,公婆年齡大了,照顧叔公的重擔就落在了徐保芹的肩上。
徐保芹毫無怨言,默默承擔起照顧兩位叔公公生活起居的重任。由于家里人多,每天做飯成了頭等的大事,兩位叔叔雖然缺乏勞動能力,但飯量很大,每頓得吃三個饅頭,家里每天都要和面蒸饅頭,家務活要比平常家庭多出許多。
一人照顧四位老人,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自己添了孩子以后,徐保芹每天忙完了家里忙地里,高強度的勞動經常壓得她喘不過氣來。而能幫上一把的婆婆,又在幾年后臥病在床,在去世前,吃喝拉撒全由她照料。即便如此,徐保芹也咬著牙挺了過來,沒有因此而嫌棄兩位叔公,因為她覺得這些都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徐保芹說,“伺候這兩個叔,我也覺著實心實意的照顧他們,也不尋思著或者累了、或者抱屈了,也不尋思那個,光覺著把他倆照顧好就行了。”
常年和叔公在一起生活,他們耍個小脾氣是常有的事情,公婆在的時候,不用她去管,可現在全要她和丈夫操心。有時老人脾氣一上來,不聽他人勸,但惟獨很聽徐保芹的話。有一次,為兩位叔叔做了新衣服但沒有買新鞋,兩位叔叔就生氣鬧起了小別扭。最終,徐保芹還是誠懇地向老人道歉,并給他們各買了雙新鞋子,一場小風波才平息下去。
但兩位老人的生活卻井井有條,這多虧了他們的侄媳婦徐保芹。兩位老人不善言辭,但只要看到侄媳婦徐保芹,便像見了親閨女一樣,立馬眉開眼笑。34年無微不至地照顧沖淡了“叔公”與“侄媳”的關系,他們之間彰顯的就是最樸素的親情。高唐縣三十里鋪鎮董集村徐保芹用拳拳孝心書寫了一段鄉村敬老孝老的佳話,也成為當地老百姓眼里的“最美侄媳婦”。
如今84歲高齡的李江泉和75歲的李龍泉在兄嫂去世后,依然在這個家里生活的十分開心,因為侄媳婦徐保芹沒有因為兩人有智障而嫌棄他們,反而更加盡心盡力的照料著兩位老人。李龍泉說:“一天給做三回飯吧,侄媳婦給我送飯去,親兒媳婦也沒這么好。”兩位老人記得侄媳婦的好,他們經常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或者幫忙養羊,希望能幫侄媳婦減輕些負擔。為了改善兩位叔公起居生活,她和丈夫還為叔公翻蓋了3間瓦房,放棄鄰里把老人送到敬老院的建議。
徐保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只要叔叔活著,侍奉叔叔就是我的責任。我們就是他最親的人,我們不照顧他們誰照顧呢?”
純樸善良的思想、坦蕩豪爽的襟懷,徐保芹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演繹得淋漓盡致。
責任編輯:余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