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傷殘退伍軍人的追求
2015年05月04日 14:55來源:大眾網(wǎng)
如今在沂南縣煙草公司工作。二十多年來,他把國家發(fā)給的近25萬元的傷殘撫恤金,用于慰問新老紅嫂、關(guān)愛老人、資助家庭困難學生,用實際行動發(fā)揚紅嫂奉獻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





秦承明和幫助的少年談心

李先軍,男,1975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沂南縣張莊鎮(zhèn)朱家坪村一名退伍軍人,如今在沂南縣煙草公司工作。二十多年來,他把國家發(fā)給的近25萬元的傷殘撫恤金,用于慰問新老紅嫂、關(guān)愛老人、資助家庭困難學生,用實際行動發(fā)揚紅嫂奉獻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
在部隊時李先軍就是技術(shù)能手,經(jīng)常受到各級嘉獎,也是在那時他入了黨,從此便以一名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李先軍曾被部隊選拔保送上軍校,卻在一次執(zhí)行任務時落下殘疾而錯失機會。退伍時,李先軍被評為二等甲級傷殘軍人。
退伍后李先軍的日子過的并不寬裕,妻子失業(yè)在家,孩子正上中學,所有開銷都靠他每月工資維持。國家每年發(fā)給他2萬多元傷殘撫恤金,而他卻把這部分錢全部用于幫助別人,奉獻社會。"我雖然身體不如從前,但還有能力養(yǎng)活自己,而且我是一名黨員、一名軍人,國家給的錢,應該給更需要的人。"每年的春節(jié)、元旦、三八節(jié)、老人節(jié)、國慶節(jié),他都帶上妻子和孩子,去看望全國紅嫂第一人、乳汁救傷員的明德英的后人,以及健在的紅嫂范桂君、張淑貞、李秀蓮、于桂蘭,高希美,穆佃美和于愛梅等。在聽紅嫂億傳統(tǒng)、講故事的過程中,讓家人受到教育。一次,他在張莊鎮(zhèn)指導煙農(nóng)栽煙苗。突然,一位60多歲的大娘暈倒在煙田。李先軍發(fā)現(xiàn)后,立即開車把老人送到縣城的醫(yī)院。然后,他又叫來妻子陪床、買飯,自己則又回到了栽煙現(xiàn)場。晚上,他又回到醫(yī)院替老人結(jié)完賬,和妻子一起把老人安全送回家。李先軍說,像路遇車禍出手相助、救助乞討者、幫助沒有帶足錢的大娘墊付電費等事情,做了多少件自己也記不清了。
幫助失學兒童繼續(xù)讀書,是李先軍惦記的事情。多年來,李先軍一直救助著一個不幸的孩子。這位孩子的父親見義勇為犧牲時只有28歲,母親改嫁,當時僅有3歲的孩子只好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孩子上學后,李先軍從有關(guān)部門了解到了情況,便與學校及孩子的爺爺奶奶取得了聯(lián)系。李先軍一直為這個學生交著學費,并資助生活費和學習用品,每年要花費兩千多元。李先軍表示要幫助該學生上完大學,成為有用之才。冬天,為孟良崮小學的兒童送去棉襖,"六一"送去書包,這是李先軍經(jīng)常做的。
李先軍不僅自己助人為樂,在他的帶動下全家人都十分熱衷于幫助別人。2014年11月,中國紅色文化促進會在沂南開展"全國抗戰(zhàn)紀念地萬里行"活動,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七十周年。李先軍得知后與妻子任彩蓮商量,決定以"紅嫂家鄉(xiāng)煙草公司一家人"的名義,向促進會捐助自己一個年度的兩萬余元的撫恤金,支持這次"不忘國恥、圓夢中國"為目的的活動。為此,促進會向李先軍一家贈送了錦旗:"為紅色文化貢獻力量,為紅嫂家鄉(xiāng)增添光榮。"以表彰李先軍一家作出的貢獻。
李先軍無怨無悔投身于公益事業(yè),與一擲千金的富豪慈善家相比,李先軍捐的錢并不多;與"春蕾計劃""希望工程"等公益項目相比,李先軍做的事并不大。但他讓人感動之處恰恰在于,作為一個平凡人的他在做著不平凡的事業(yè)。
李先軍先后被授予"沂南好人""沂南縣關(guān)愛困境婦女兒童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獲得縣委繳納特殊黨費"特別貢獻獎",被公司評為"道德(愛德)模范""先進工作者"。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琳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