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錙銖必爭"儲備庫當家人
2015年05月04日 16:21來源:大眾網
說起李正業,了解他的行內人士都說:那是個一分錢都能攥出水的人!作為一個1982年畢業于煙臺糧校、從事糧食一線工作31年的老糧食人,從市糧食系統到區糧食部門、從基層糧所防化員到局機關科室負責人、再到擔任儲備庫主任的工作經歷,他骨子里深深的烙上了糧食部門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印記


李正業,日照市東港區糧食收儲管理中心主任,1962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
說起李正業,了解他的行內人士都說:那是個一分錢都能攥出水的人!作為一個1982年畢業于煙臺糧校、從事糧食一線工作31年的老糧食人,從市糧食系統到區糧食部門、從基層糧所防化員到局機關科室負責人、再到擔任儲備庫主任的工作經歷,他骨子里深深的烙上了糧食部門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印記,用他自己的話講: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不論是在儲備庫建設中,還是在日常經營管理中,他確確實實做到了能省下來的錢絕對不多花、能掙過來的錢絕對不少拿,與他打過交道的糧食經紀人、設備供應商都說:李主任不愧為儲備庫的當家人!
"老李是個過日子的好手"。作為一個掌管4萬余噸糧食、年獲利300多萬元的儲備庫主任,他的日子應該比其他企業好過得多,但長期的一線工作養成了凡事節儉的工作作風,不論是日常門窗維修、標牌制作,還是外墻爬梯和通風管道的防銹維護;也不論是儲備庫綠化還是路面硬化,能自己干的絕對不找外人。以15口舊倉房的環流熏蒸改造來說,外地專業工程隊來承包需要支出每口倉1萬元的費用,本地工程隊承包需要支出每口倉4000余元的費用,而他們通過網上詢價、開"諸葛亮會"等辦法,最后決定采用"自己采購設備、自己焊接安裝"的辦法進行環流熏蒸改造,全部支出僅為3萬元,僅為本地承包商出價的50%。為創建省級規范化示范庫,區糧食儲備庫決定進行線路改造,即:將電線由原來的明線轉為埋在地下的暗線,工程很繁瑣,工期要求也比較緊,一些企業報價十萬元,他自己組織懂行的員工進行研究,具體到每個配電盒、每個燈座、每米線的測算、比較,不懂的就去請教專家,不知用去了他們多少公休時間,經過儲備庫全體員工20天的共同努力,完成了整個儲備庫的線路整改工作,進度快,質量好,既鍛煉了干部職工,而且在儲備庫形成了凡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濃厚氛圍,為集體節儉資金5萬元。據初步匡算,自2008年以來儲備庫依靠自力更生,在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每年就節約支出近10萬元。
經營上,他更是個行家。儲備庫作為一個糧食倉儲單位,每年糧食進出量都在萬噸以上,進出環節每斤節約0.5分錢,匯總起來也是一個很可觀的數目。在這方面,李正業同志算計得很到位。大規模進貨時,儲備庫拋開上門推銷的糧商、糧販,自己組織得力收購人員深入安徽、江蘇、河南等糧食主產區,就地收購托運,從屢次收購小麥來看,就地收購小麥既能保證質量,又能使小麥收購價較本市其他儲備庫每市斤低0.5分。以去年收購4000噸小麥為例,就此一項節約資金4萬元。銷售時,避開中間商,直接與面粉廠、飼料廠聯系,按照慣例可以每市斤多收入1分。在裝卸環節,不用包工頭,直接到村招收工人,按人結算,避免包工頭從中抽成,此舉使裝卸費每噸降到4.5元左右,較其他庫節約至少1元;接卸集裝箱每噸6.5元,較其他庫節約至少1.5元。盡管從單價上看數目微不足道,但因為涉及量大,儲備庫的盈利非常可觀。在節儉的基礎上,他拓寬經營思路,千方百計與大型糧企建立合作關系,先后為中儲糧日照糧油儲備庫、北大荒物流集團等國有企業和我市魯信金禾生化公司等大型糧食轉化企業代儲大豆、玉米4萬余噸,年均獲利300余萬元,創造了儲備庫經營史上的新紀元。
從業三十多年,長期的耳濡目染、生活歷練培育了他糧食一般的稟性,樸實、簡單、內斂,雖然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先后獲得了不少榮譽,但他似乎并不太在意這些,他說:等若干年我退休之后,回頭看看自己工作的這些成果,自己問心無愧就行了!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琳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