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為民的“實干書記”
路德芝,男,1970年出生,現任淄博市臨淄區敬仲鎮黨委書記。先后榮獲“山東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振興淄博勞動獎章”、 2014年度“淄博好人榜”、“全市固本強基維穩工作先進個人”、“環境保護工作專項行動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路德芝,男,1970年出生,現任淄博市臨淄區敬仲鎮黨委書記。先后榮獲“山東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振興淄博勞動獎章”、 2014年度“淄博好人榜”、“全市固本強基維穩工作先進個人”、“環境保護工作專項行動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2015年2月28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大會上,臨淄區敬仲鎮被授予“全國文明鎮”榮譽稱號,路德芝作為山東省21個鎮32個村的唯一代表赴京參會,受到習近平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自2011年擔任敬仲鎮黨委書記以來,在經濟基礎非常薄弱的情況下,團結帶領黨政班子一班人,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身先士卒,求真務實,以踏實無華的工作作風,無私奉獻的人格魅力,以人為本的先進理念,勇于創新,敢于擔當,克服種種困難,為全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傾注了滿腔熱情,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業績,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贊譽,被廣大群眾親切地稱為“實干書記”。
一、沾泥土接地氣,砥礪務實作風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鄉鎮干部直接面對群眾,做的是最基礎的工作,只有沉下去接地氣,工作起來才更有底氣,干部才更有人氣。路德芝同志深深意識到這一點。一是以身作則樹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敬仲鎮工作8年來,從未遲到早退,無論工作日還是休息日,都一心撲在工作上,一年365天,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正如他調侃自己說的:“即使鎮上沒有事,也要來鎮上走一趟、轉一轉,要不呆在家里,也是魂不守舍。”外出考察學習,回來的第一站也是先到鎮上、各個村居轉一下,否則,感覺心里不踏實、空落落的。二是用腳丈量推進度。農村“五化”工程期間,他每天都泡在村里,徒步與各個村對接綠化方案,走遍了全鎮50個村的大街小巷,每周至少走兩遍,提起全鎮每個節點的綠化,他都能脫口而出,就像印在腦子里一樣。全鎮村居干部普遍反映,全鎮50個村之所以“村村一個標準”,是路德芝走出來的。西周村支部書記曹建國說:“不干不行啊,路書記天天泡在村里,容不得一點馬虎。再者,他那敬業精神也深深感染著每一個人,有這樣的實干書記,是我們的福份,不僅要干更要干好。”三是一條板凳拉家常。只要一有空閑時間,路德芝就輕車簡從到村居調研,隨身攜帶“民情日記”,開門納諫,問計于民。同時在全鎮50個村設立民情意見箱,對箱內意見建議進行登記、梳理和歸納,處理情況跟蹤記錄。路德芝每周對反饋的問題處理進展情況進行一次督導,每月主持召開一次信息研判會,對民情意見箱中收集匯總的涉及面廣、處理難度大的問題,集中分析原因,研究處理。農村移風易俗工程、農村春風就業創業工程等都是開門納諫、集思廣益的舉措。
二、抓五化建生態,提升環境質量。“文明就是過上城市的生活”,這是億萬農村百姓最樸素和最期盼的夢想,從農村走出來的路德芝,對此有切身的感受。他帶領鎮村干部用四年時間,全鎮50個村“村村一個標準”全部完成了以硬化、亮化、綠化、美化、凈化為內容的農村五化”工程,累計硬化街巷70萬平方米,建設進村路、連村路83公里,鄉村道路實現網絡化;栽植喬、灌木21萬余株,地被40余萬平方米;安裝路燈3000余盞,實現各村主干道全覆蓋;以鄉村歷史文化、道德教育等為內容,在全鎮各村打造了文化一條街;購置密閉式生活垃圾箱860余個、垃圾壓縮收集車3輛,配備農村保潔員198名,建筑垃圾管理員、綠化保潔員120多名,每周環衛所和工作片交叉檢查、嚴格獎懲、量化管護補助。昔日臟亂差的舊貌再難尋覓,“村村花園,路路綠廊”成了敬仲鎮的新名片。連續三年,全區生態環境綜合提升現場觀摩點評第一名。自2013年以來,共接待參觀考察人員400余批2萬余人次。
敬仲鎮代表臨淄區先后迎接了全市科學發展觀現場觀摩會、省委王軍民副書記視察、聚焦“鄉村文明行動”全國網絡媒體采訪團采風、全省鄉村文明行動第二次現場推進會、中央文明辦領導調研鄉村文明行動等多項重要活動,得到王軍民副書記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肯定。
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敬仲一些工作走在全區乃至全市、全省、全國的前列,沒有別的捷徑,就是鎮黨委書記用心,工作做得特別細、特別實,非常用心。相反,再好的政策,再重要的工作,抓而不實,落而無聲,都難免流于紙上談兵,中看不中用。”
三、抓農業創品牌,搭建富民平臺。敬仲鎮是農業大鎮,底子薄,產業結構單一,群眾致富項目少,如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直路德芝的“心頭病”。為了破解一個發展難點,經常苦苦思索,夜不能寐,但“一心為民”的信念是他的動力源泉。經過這幾年的探索與創新,敬仲鎮走出了一條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6年間,鎮財政收入增長了4倍,群眾收入翻了1番。一是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在全鎮大力推進土地流轉,鼓勵引導龍頭企業、種養大戶、科技人員等創辦領辦合作組織,全鎮共成立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和合作組87個,依托合作組織有門路、懂技術等優勢,帶動農民參與規模種植、養殖,提高了收入水平。二是發展花卉苗木基地。廣泛征求群眾意見,“三顧茅廬”請能人回鄉投資,成立花卉苗木合作社16家,一期工程流轉土地3000畝,栽植白皮松、紅豆杉、海棠、流蘇等苗木200余萬株,形成了敬仲特色苗木景觀帶。三是壯大特色農業經濟。加大鎮財政扶持力度,鼓勵引導農民進行特色種養,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依托傳統桂花種植優勢,建設集種、展、銷于一體的敬仲桂花基地,已連續舉辦兩屆桂花節,交易量過百萬,打響了敬仲桂花品牌,推動桂花產業做優做強。發展同春園專業合作社,打造西紅柿種植基地,爭創全市名優品牌。建成思鄉果蔬合作社等特色蔬菜種植、特色糧種培育基地5處,糧食深加工企業3家。
四、抓民生解民憂,增進群眾福祉。路德芝經常說一句話,“心里要裝著群眾,工作要圍繞著群眾,群眾的事是頭等大事,咱集中財力,哪怕一年辦一件,也得做好民生這篇文章。”每遇刮風下雨,他心里首先想到的是農村房屋是否漏雨、是否有安全隱患,多次穿著雨衣入戶實地查看。他安排機關干部地毯式對鎮域內的危舊房進行摸排,全部現場拍照,對排查出的危舊房全部進行修繕、翻建。結合全區“合力救助幫扶、增進民生福祉”行動,敬仲鎮嚴格按照“一個幫扶對象、一個幫扶小組、一套具體幫扶辦法和目標”的原則,建立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的救助幫扶機制,進行無縫隙、全覆蓋救助幫扶。全鎮當時摸底排查出貧困家庭601戶1396人,每個村都建有臺賬,隨時進行動態增減,經過2年的動態救助幫扶,目前已經減至402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鎮財政非常拮據的情況下,他投入180萬元對敬老院進行改造提升,安裝中央空調、對所有房間進行裝修、新建浴室等,讓每一位入院老人安享晚年。民政辦主任陳靜對羊年春節走訪記憶猶新,“當時鎮上11點開始分發走訪物資,路書記立馬叫上我們去走訪小寇村3戶貧困家庭,回來時快12點半了,中午飯都耽擱了。他還說走訪物資一定要有面粉,確保困難群眾過年能吃上一頓水餃。”
作為臨淄區財政薄弱鎮,在路德芝的帶領下,短短幾年內高質量地實施了農村“五化”、“政府代種”服務、困難家庭救助、村級事務“五代理”、農村視頻監控、“網格聯系、代辦服務”、道德建設等17項系統性、全覆蓋的民生工程,其中13項已經在全鎮所有的50個村“村村一個標準”實現了全覆蓋,其他4項現正有序高效推進。這些工程涵蓋了農村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構建起了鄉村文明建設和民生建設的完整體系,讓鎮域內的每個角落都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隨著一系列民心工程的實施,群眾生活每年都有新變化、年年都有新提高,心氣順了、抱怨少了,建議多了、意見少了,逐步形成了黨員干部熱心為群眾辦事,群眾主動替黨委政府分憂、支持黨員干部工作的良性互動,“81890”民生熱線投訴件數全區最少,2014年全鎮50個村沒有出現一起上訪事件, 群眾滿意度測評居全區各鎮、街道首位。
責任編輯:王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