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兵40余年守護無名烈士墓



潘長泰在烈士墓前
潘長泰,男,1928年出生,濱州市博興縣呂藝鎮王浩村人。1945年潘長泰參軍入伍,編入博興獨立營。后來幾經調整,先后隸屬于渤海軍區三分區、華東野戰軍某縱隊16團、第二野戰軍炮兵縱隊,參加過黃麻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以及華中南剿匪作戰,轉戰于臨淄、益都、臨朐、濟南、薛城、徐州、滁州、孝感、宜昌、重慶等地,多次榮立三等功、二等功,1952年響應國家號召復員返鄉。復員后,他40多年堅持為一座無名烈士守墓,被當地群眾傳頌。
烈士墓位于王浩村東南角,據潘長泰老人回憶,1942年麥收季節,日本鬼子來掃蕩,在南邊道口村附近,一支八路軍分隊與敵人遭遇。戰斗打得很激烈,整個晚上都能聽到槍聲,后來部隊抬來兩名受傷的八路軍,在村南的廟里養傷,由于缺乏基本的醫療條件,再加上傷勢太重,兩人都沒能救過來。戰士犧牲后,被部隊和村民埋在了村頭,并豎了木牌做標記。后來,一位烈士的家人找來,起走了一個墳。剩下的一個,一直沒人來找,所做的標記也逐漸風化消失了。
等潘長泰老人復員回家的時候,墳墓已經是荒草叢生,也只剩下兩個籃球那么大了。潘長泰曾經向村里的老人和當年一起參加戰斗的人打聽過這位烈士的情況,遺憾的是,由于時間過久,沒有找到有效的資料。
老人說:“這位烈士犧牲時,我才十五歲,他的年齡比我大十歲左右,我總是叫他老同志。最初,我都是跟著大人給他添添土。復員回來以后,我經常想,自己打了很多仗,光是黃麻戰役,就打了100多仗,最多的一天打了3仗,衣服、帽子上被子彈穿了七個眼。如果犧牲了也許會像這位烈士一樣,被人埋在某個地方,時間長了就被淡忘了。我們現在的好生活,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生活好了,不能忘了烈士們的功績。所以我有義務為烈士守墓、掃墓。”從那時候起,潘長泰老人每年清明節的時候都去拜祭一下這位無名英雄,給老英雄敬杯清酒,在墳墓上添些土,然后陪著老英雄說說話,四十多年風雨無阻。
。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余梁
責任編輯:余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