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默默資助45名貧困生
2015年03月04日 17:55來源:大眾網
2014年7月7日,《齊魯晚報》報道了昌邑"一名愛心企業家"張兆強為濰坊市寒亭區一車禍致貧家庭進行捐助的事情。此后,他的捐資助學事跡開始頻繁見諸媒體。一個9年里默默無聞捐助貧困學生45人的好人,這才逐漸被大家了解。

張兆強,男,1960年生人,山東三強鑄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理。 2014年7月7日,《齊魯晚報》報道了昌邑"一名愛心企業家"張兆強為濰坊市寒亭區一車禍致貧家庭進行捐助的事情。此后,他的捐資助學事跡開始頻繁見諸媒體。一個9年里默默無聞捐助貧困學生45人的好人,這才逐漸被大家了解。
張兆強年輕時因為家庭貧困,不得已在讀了不到半年高中后就輟學回家,幫助家里掙工分養家糊口。1994年,張兆強進軍鑄造行業,積攢了一定物質財富,為從事慈善事業奠定了物質基礎。
2005年,張兆強在與一名派出所所長聊天時得知,這名所長每月都從1000多元的工資里,擠出300元資助困難學生。這讓他大為感動,也激發了他捐資助學的決心。
2006年的一天,張兆強和昌邑市一個高中校長聊天時得知,學校有一個非常優秀但家庭貧困的女孩,參加高考時因為營養不良暈倒在考場,看完病打完針繼續考試,最后仍然以630多分的高分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這個事件,成為他捐資助學的引子。
"以前我上不起學,是當時社會大環境導致的。現在學習好的孩子,不應該再因為家庭經濟情況輟學,這對個人是不公平的,對國家也造成了人才的極大浪費。"秉承這樣的理念,2006年開始,張兆強開始與昌邑一中、文山中學建立了聯系,定向資助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學生。
每年,昌邑一中、文山中學將需要救助的學生名單交給張兆強,他親自到學校考察學生的學習、品德,到學生所在的村(居)委了解家庭收入情況,"品德好、成績好,有進取心的學生才值得資助"。
5000元、3000元、2000元……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張兆強制定了不同的幫助標準,爭取讓每一分錢都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您沒有義務幫助我,但您卻有愛心來幫助我,使我們一家人都非常感動。現在,除了努力學習,不辜負您的期望外,我沒有什么可以回報您。" 在張兆強的辦公室抽屜里,有一摞受助學生寄來的信件,這是一名姓竇的高中生給他寄來的信。
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這些受到捐助的學生,不少都被知名院校錄取,這讓張兆強頗感欣慰。而且,這些學生在進入大學一年后,大部分都獲得了獎學金或助學金,90%的學生都來信表示,不用再獲得資助。
"這些都是家庭貧困的孩子,考慮到他們的自尊心,再說幫助他們也不是為了名利,所以就一直沒有對外宣傳這些事情。"張兆強說。9年里,他一直拒絕接受采訪,學生送來的錦旗也沒有掛出來張揚,很多貧困學生的家長也是很久以后才知道,曾經有這么一個企業家拿出錢默默地資助著他們的孩子完成高中學業,走向大學,步入社會。
同時,看到一些家庭確實因為種種原因導致生活困難,他在拿出錢來幫助學生上學之余,還總是在每年春節前采購食用油、大米、豬肉、魚等年貨,挨家挨戶送到這些貧困家庭中去,讓他們能過一個好年。
2014年7月1日,他在《齊魯晚報》看到了濰坊市寒亭區一個家庭因為父親車禍身亡,母親粉碎性骨折,三個孩子或將被迫輟學。7月6日,張兆強到這個家庭實地進行了查看,在了解了有關情況之后,決定對其中兩個進行資助。讓張兆強沒有意料到的是,7月7日的《齊魯晚報》對7月1日刊發新聞進行跟蹤報道時,介紹了昌邑"愛心企業家"對這個家庭進行捐助的消息。
看到報道,張兆強知道自己已經無法再"隱姓埋名"捐資助學。后來,他又通過報紙捐助了幾名貧困學生,也被報紙作了報道。這個9年里默默無聞捐助45名貧困學生的"好人",開始逐漸為大家所了解。
由于近幾年鑄造行業市場行情不是很好,張兆強公司的效益也受到一定影響。但是,他表示,下一步還要繼續自己的捐助行動,盡可能讓身邊品學兼優的學生上得起學,將來真正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為社會發展、國家富強做出自己的貢獻。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琳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