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老人義務修村路36年
36年的時間,自行車換了三輪車,鐵锨換了12把,手上的老繭退了又起新的……濱州市濱城區濱北街道張木匠村76歲的張秀峰老人,無論寒冬臘月還是烈日炎炎,堅持修路、補路,被人稱為新時代的“愚公”。

36年的時間,自行車換了三輪車,鐵锨換了12把,手上的老繭退了又起新的……濱州市濱城區濱北街道張木匠村76歲的張秀峰老人,無論寒冬臘月還是烈日炎炎,堅持修路、補路,被人稱為新時代的“愚公”。
40歲開始修村路,先修路后種地
張木匠村300多口人,107戶,耕地有500多畝,大部分分布在村周圍,光生產路就有6條4000多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內村外都是土路,遇上陰天下雨,高處道路沖口多,低處存水成泥洼,出門行走難,上地干活趕個牛車也不方便,特別是農田間的生產路損壞后,夏收、秋種季節車輛載物重,經常因路況困住,直接影響莊稼的收獲和播種。在農村長大的張秀峰,深知這些困擾和不便,萌生了義務修路的念頭。
只要去農田干活,張秀峰總會捎上一把鐵锨,不論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坑洼不平的地方,他都要停下來取土填一填、平一平,踩上那么兩腳,村周圍的每米生產路他都曾修過。這么多年,張秀峰先修路、后種地的做法也曾遭到村民的質疑,他總是笑呵呵地說:“路好走,莊鄉們省得繞遠路,耽誤的是我一個人的功夫,但能省下大伙的時間。”
每年一到雨季,總是張秀峰最忙碌的時候,因為雨量集中、頻次多,他的工作量比平時成倍增加。為不影響村民出行干活,每次雨停,他總是村里第一個去看路、修路。去年7月份,一場大雨因為雨急量大,地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澇災,許多村民為排澇,在生產路上掘開水溝放水。當晚雨停后,張秀峰考慮到道路沖口多、難行走,凌晨2點就起床,拿著手電筒去墊沖口,一直干到早晨5點才把12個沖口墊完。
每天凌晨四五點起床,扛上鐵锨“巡邏”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秀峰養成了早起義務修路的習慣。無論嚴寒酷暑,每天凌晨他四五點就起床,扛上鐵锨,在村內、村外“巡邏”,每發現路面有不平的地方,就修修補補,往往一干就是兩個小時,有時還要更晚。7年前村里修上了柏油路,他的工作量才減了不少。
36年來,他光用壞的鐵锨就達12把。路平了,道順了,村民很感激。張秀峰也由原來扛锨修路,變成騎自行車修路,到后來年齡大了換成騎三輪車修路。
“這么多年,只要有個變天啥的,周圍村的群眾都到俺村來繞路,那是因為俺村的路比他們村的路好走,這要歸功于一直義務修路的張秀峰。”張木匠村黨支部書記馮建華說,“修路這么多年,他從沒跟村里要過一分錢,都是自掏腰包。”
目前,張秀峰的兩個女兒早已出嫁,他和老伴一起生活。為能騰出時間修路,他2.6畝農田都種上了棉花。雖然張秀峰已經76歲了,但身體還算硬朗。“修路只是件小事,能為群眾出一份力,我這心里就亮堂了,這個活我會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動為止。”談起以后的打算,張秀峰開心地說。
責任編輯:王雅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