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工作的群眾貼心人
2011年11月起,王凡軍從事紀檢、信訪、穩定、綜治工作,他認真接待每一名來訪群眾,及時處理每一封來信,把最讓人頭疼的信訪工作做到了讓群眾滿意。

王凡軍,男,1974年2月生,1993年7月參加工作,2007年來先后擔任五蓮縣許孟鎮經管站站長、穩定辦副主任、信訪辦主任、黨委宣統委員。2011年11月起,王凡軍從事紀檢、信訪、穩定、綜治工作,他認真接待每一名來訪群眾,及時處理每一封來信,把最讓人頭疼的信訪工作做到了讓群眾滿意,先后獲日照市紀檢辦案先進個人,平安五蓮建設先進個人,全縣為民服務標兵等榮譽稱號,所在單位榮獲“全省信訪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大膽創新 做服務群眾的“有心人”
許孟鎮屬于靠近諸城的邊遠鄉鎮,群眾思想活躍,自我意識、維權意識、參與管理意識較強,來信來訪量居全縣首位,始終處于高位運行。王凡軍把群眾來訪作為送上門的群眾工作,分析信訪特點,不斷總結經驗,根據許孟實際,在全鎮推行“三三四”體系和開展“法德進家”活動,有效解決了群眾訴求,緊密聯系了群眾。
一是推行“三三四”體系,暢通干群聯系渠道。“三個公開”就是在全鎮公開領導班子、包村干部、“兩委”干部聯系電話;“三個環節”,就是每家每戶發放一張包村干部的為民服務聯系卡,每名包村干部一本工作記錄簿,每個村建立一套村情檔案。“四個機制”,就是對群眾矛盾糾紛落實排查受理、梳理分解、分類辦理、督導落實機制,確保群眾訴求和利益得到及時解決。通過推行“三三四”體系,2014年,摸排受理的465件次群眾來信來訪,均在第一時間得到辦理。
二是開展“法德進家”活動,提高群眾法制水平和道德素質。主要實施“五個一工程”:每村一員,包村干部擔任村里的普法宣傳員;每村一街,每村建立一條圖文并茂的普法街;每戶一書,組織編寫了《尚德守法》普法讀本,印刷1.8萬余本發放到每家每戶,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每月一講,每月邀請縣政法部門對鎮村干部普法教育,已培訓12000余人次;每年一評,每年進行許孟好人、好媳婦、好婆婆、好鄰居評選。通過活動開展,全鎮群眾法制素質和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情感投入 做群眾的“貼心人”
王凡軍把信訪工作當作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具體體現。王凡軍常說“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但人不傷心不落淚,人無難處不上訪”。“群眾利益無小事”,作為信訪干部所行使的職責就是“用真情擦干一雙雙流淚的眼睛,用真愛舒展一張張愁苦的臉龐,用真誠化解一個個困擾的矛盾。”
該鎮山王莊村的錢恒洲,已是一位89歲高齡的老人。戰爭期間,他支援前線抬擔架,期間家中幼兒餓死,老婆再也未能生育,后來老錢收養一個孩子。近幾年來,錢恒洲老人堅持認為是自己支援前線家中妻兒無人照料,導致孩子餓死老婆不再生育,多次到省進京上訪。那一次,王凡軍費盡周折親自將老人接回后,與他的交談結果讓王凡軍心里百味雜陳。錢恒洲老人說:自己為了打敵人才遭遇家庭悲劇,現在自己快90歲了,親生兒子沒了,收養的兒子在監獄服刑,兒媳婦離了婚,留下一個孫子,以后怎么辦啊?等陪著老人到家中,看到錢恒洲老人的住房:又小又舊的土坯房,還有坍塌的的圍墻......看到這些情況,王凡軍很理解錢恒洲老人多年的上訪。王凡軍向鎮黨委和縣信訪局做了一次詳細的匯報,協調救助資金2.1萬元,幫助老人修繕了房子,通水通電。后來,為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又協調老人入住了鎮敬老院,使老錢的生活再無后顧之憂,也徹底化解了這一信訪積案。
無暇顧及 做家庭責任的“愧心人”
面對群眾的各種訴求,王凡軍隱忍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痛苦,加班加點,廢寢忘食,窩火受氣……近年來,他習慣了信訪工作這種高速運轉的生活,節假日、星期天,也是不得清閑,更是緊繃著那根弦,無暇顧及愛人和孩子,也特別愧對年邁的雙親。
王凡軍有時說:多么想有分身之術,好做到忠孝兩全。2013年夏天,母親腦梗二次發作,雖然及時治療,但還是留下了手腳行動不便的后遺癥。母親住院期間,王凡軍想起父親平日曾多次嘀咕過身體不適,就順便給父親做了檢查,沒想到查出患了食管腫瘤,需要手術治療。晚上,王凡軍陪在醫院里,聽見兩位老人互相安慰著,互相支撐著……想想自己這些年,卻忙于工作很少問候一下老人的身體,反而是老人一遍遍囑咐著“要好好工作……”直到老人都生了病,自己才來陪陪老人,難道非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嗎? 2013年,女兒剛上高中,學校生活常常不習慣,而王凡軍沒有時間與女兒交流,當女兒說起別人爸爸常去送飯的時候,他心里總是有根脆弱的神經在顫動…
幾年來,王凡軍每天面對投訴電話、網上問政、群眾來信、上訪群眾等形形色色的社會矛盾,共處理群眾來信來訪及電話反映問題和訴求1100多件次,協調幫助群眾解決供電、吃水問題、道路出行、生活困難、低保救助、垃圾清運等民生問題460多個。“只要組織需要,我愿意在信訪崗位上,多為群眾辦點實事。”這正是王凡軍信訪工作的真實寫照。
責任編輯:王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