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老愚公” 感動大山
在嵐山區中樓鎮陳家西樓村有這樣一位堅持而又執著的老人,他幾十年如一日,將人生的大半無私奉獻在荒山、荒灘治理上,他用辛勤的汗水為荒山和荒灘澆灌出蓬勃的綠意。昔日稚嫩的小樹,如今都已碗口粗壯、筆直參天,而他的身子卻一天天彎了下去……這就是90歲的“老愚公”陳淑橝帶給大山的感動。

在嵐山區中樓鎮陳家西樓村有這樣一位堅持而又執著的老人,他幾十年如一日,將人生的大半無私奉獻在荒山、荒灘治理上,他用辛勤的汗水為荒山和荒灘澆灌出蓬勃的綠意。昔日稚嫩的小樹,如今都已碗口粗壯、筆直參天,而他的身子卻一天天彎了下去……這就是90歲的“老愚公”陳淑橝帶給大山的感動。
談起陳淑橝老人,村里的老少爺們真可謂打開了話匣子。“他一輩子就知道開荒種樹,山上那些栗子樹、柿子樹都是他種的,誰去摘個吃他都沒意見”正在街上看孩子的劉大姐說。“那些樹他還都一分錢不要的捐給了莊里”旁邊的陳大哥連忙補充道。“還有河灘的柳樹也是他栽的,現在也都捐給集體了”……越來越多的村民紛紛述說起陳淑橝的事跡來。
園藝學校畢業的陳淑橝,年輕時就是莒縣有名的園藝“專家”,因為他有一手栽植苗圃的好技術,被當時的臨沂地委選派到煙臺去從事苗木栽植管理工作,幾年的工作實踐使陳淑橝的苗木種植與管理的“技藝”爐火純青,并從此與栽樹結下了“不解之緣”。
上世紀50年代末,陳淑橝回鄉后看到家鄉大片的山嶺和河灘都荒了,他感到萬分的可惜,一直想為家鄉做貢獻的他,忽然想到何不用自己的手藝去治理這些荒山、荒灘呢。于是,陳淑橝找出從煙臺帶來的果樹種子,拿起工具就來到了荒山、荒灘上,而這一干就是五十多年。
陳淑橝為人忠厚實在,又與世無爭,整天只想著開荒種樹,用一句當地土話說,他很“癔”。這個“癔”字,卻正是對他堅持和執著品格的最好詮釋。每天天剛剛亮陳淑橝就來到了山里開始了他一天的“義務勞動”,一直干到天黑才想到該回家了。有時他還帶上飯,在山里一干就是好幾天,餓了就啃幾口干糧,困了就在山洞子里睡覺。他種的果樹,結果后不少鄉親們都去采摘,他不但不心疼,還多送給鄉親們一些,讓他們帶回去給孩子們也嘗嘗鮮。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他辛辛苦苦栽植的桃樹、柿樹、栗子樹、柳樹等成片的樹木,一到它們成才后,陳淑橝就無償的捐給村集體,而自己一分錢也不問集體要。很多人都“好奇”的問他:“你這么做到底圖的是什么啊?你這不是傻了”,不管有多少人問他這個問題,陳淑橝的回答只有一句:“我只想讓村集體多增加點收入”。
陳淑橝就這樣一直默默奉獻著,直到去年89歲高齡,他實在干不動了,這才停下了腳步,但他的心卻仍然留在那片山上。五十多年來,陳淑橝所栽植的樹木,所治理的荒山、荒灘,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了。“保守的說他種的果木,得成千上萬畝了,村西山上的那一大片栗子樹就是他栽的,現在都有碗口粗了”村支部書記陳淑從,感慨的說道。
陳淑橝不但會治山,而且還會治水。他看到村里缺水嚴重,就想方設法的為村里尋找水源,每找到一處泉眼,他就把泉眼周圍砌好,然后把水引到村里來。村里地勢高存不住水,他就在山梁子上挖水渠,在山下修塘壩,讓水存到小塘壩里來。
這些“工程”,在今天看來都是很費周折的,很難想象當年他一個人是怎么干成的。“挖水渠那陣子,他整天不著家,天天在那挖,晚上都睡那水渠跟上,有時候半夜就把兒女就起來去跟著干活”陳淑橝的老伴給出了答案。
多年過去了,陳淑橝當年修的“水利工程”,至今還有不少扔發揮著作用,很多村民心里依然感激著他。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陳淑橝把他的仁德和智慧,都奉獻在他所鐘愛的山水之間,故鄉的每座山、每道水都鐫刻著他勤勞的印記。山,也為他感動,陳淑橝用一生的堅持,在當代續寫了“愚公”精神,又一壯美篇章。
責任編輯:徐坤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