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農業生產第一線
張華祥,男,漢族,1956年出生,中共黨員,墾利縣農技站站長,參加工作三十多年來,一直耕耘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在工作中,堅持實事求是,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地工作,老老實實地做人,以良好的職業道德,務實的工作作風,贏得了農民群眾的好評。

張華祥,男,漢族,1956年出生,中共黨員,墾利縣農技站站長,參加工作三十多年來,一直耕耘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在工作中,堅持實事求是,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地工作,老老實實地做人,以良好的職業道德,務實的工作作風,贏得了農民群眾的好評。
積極承擔農業科技項目,為全縣農業生產發展做出了貢獻。多年來,他承擔了農業科研項目十多個,獲得經濟效益達億元以上。如承擔的濱海鹽堿地棉花高產高效技術推廣項目,增加產值達3234.6萬元;承擔了農業部下達的萬畝棉花、水稻高產創建項目,實現增加產值3940萬元等。同時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
認真做好技術指導,全心全意為民服務。在工作中,每年深入田間指導90余人次,舉辦培訓班50余期,培訓4500余人次,印發技術意見10萬余份,推廣新品種與新技術7-8個(項),參加科普趕集為民咨詢1000余人次;認真搞好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試驗、示范展示與推廣,使全縣先進技術推廣率達80%以上,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升。
搞好農業規劃與農業結構調整,編制農業中長期發展規劃6-7個,編制全縣農業生產規劃與農業生產計劃10多項,每年制定農業生產意見、提供生產建議5-6件,為領導指揮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因地制宜,調整種植業結構,合理作物布局,使全縣糧經比例趨于合理,使種植業效益實現了最大化。組織實施好黨的惠農政策,認真組織實施了糧食直補與農資綜合補貼、棉花等良種補貼、小麥“一噴三防”、農業政策性保險等惠農政策。按照省、市規定及要求,認真制定實施方案,精心組織,嚴格程序,公正公開,確保了惠農政策落實到位,累計補貼惠農資金2億元以上,農業保險田間鑒定150萬畝以上,農業受災后農民獲得賠償資金5285萬元,大大降低了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搞好技術創新與發明。結合黃河三角洲地區自然生產條件與農業生產實際,工作中不斷積極探索,勇于開拓創新,先后研究成功了鹽堿地植棉豐產栽培技術、旱地植棉豐產栽培技術、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水稻豐產栽培技術等10多項,分別獲得全國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全國科學技術成果生產力轉化等。使當地的鹽堿地、旱薄地得到開發利用,挖掘了土地增產潛力,提升了土壤生產力水平,獲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得到了農民群眾的高度贊揚。
獲得榮譽:曾先后被授予東營市優秀共產黨員、市先進工作者、市優秀科技工作者、全省農村科普帶頭人、墾利縣十佳紅旗手等榮譽稱號;先后研究成功了《鹽堿地植棉豐產栽培技術》、《旱地植棉豐產栽培技術》、《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水稻豐產栽培技術》等十幾項,并獲得全國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全國科學技術成果生產力轉化、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三等獎、省市科研成果等十幾項。
責任編輯:毛德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