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長順,男,1945年11月出生,山東金鄉人,現為金鄉縣高河街道郭洼村村民。
這位七旬老人,無論寒冬酷暑,堅持為群眾義務補路、修橋,默默堅持了近二十年,用壞了10余把鐵锨,更換了2輛三輪車,不圖贊美,不求回報。郭長順滿手的老繭向人們講述著一個老人修路的故事。
據了解,以前的郭洼村大街小巷還沒有硬化,雨雪天過后,道路坎坷不平,難以行走。郭洼村通往宋樓村的村級公路,長約1.5公里,修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于道路年久失修,一些大車又經常在這條路上經過,路面嚴重受損,大小坑洼不斷,嚴重阻礙了村民的通行。1996年,為了方便村民通行,郭長順便開始了他的補路旅程。
“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我就試著將這些坑補一補,村民走著不僅安全也舒坦些。”郭長順老人這樣說。
郭長順對補路已經到了癡迷的地步,村里村外,但凡能發現的,他都會主動去維修。熟悉他的鄉親們,都稱他為現代版的“愚公”。
“剛開始所用的材料多是從路邊、溝里撿的碎磚頭、砂石,后來就在路邊的一些建筑工地撿建筑廢料來填補路面,有時自己也會拿出積攢的錢購買一些水泥,那樣填補的路面更結實。”郭長順說。
哪里路不平,哪里就有他。村里哪里路壞了,他就到哪里去修補。郭長順老人說,補不完那些坑洼路,他就睡不著。每當老人平整完路面回家時,都會忍不住哼幾句小曲,高興得像個孩子。近二十年里,郭長順不知道修了多少次路,也不知道補了多少個坑,鄉親們都深有體會:路平坦了,走著順當了。
剛開始修路時,村里一些人很不理解,也經常有人說他傻。但在郭長順眼里,這都不算什么。郭長順笑著說,現在我的身體依然那么硬朗,絲毫沒感覺到老,所以我還要堅持干。活到80歲、100歲,只要有需要修補的路段我都會堅持干下去。
責任編輯:徐坤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