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侄子比親兒子都孝順
崔元平是高青縣田鎮街道民主街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像親生兒子一樣照顧年老體弱、生活不便的叔叔嬸子10余載,在鄰里鄉村傳為佳話。



崔元平,男,1954年2月出生,淄博市高青縣眾益家園物業管理處職工,高青縣道德模范、2013年度“淄博好人”。
崔元平是高青縣田鎮街道民主街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像親生兒子一樣照顧年老體弱、生活不便的叔叔嬸子10余載,在鄰里鄉村傳為佳話。
崔元平的叔叔崔曰軍膝下無兒無女,老兩口守著三間土房子勉強度日。崔元平兄弟姊妹7人,崔元平排行老四。為了不讓崔曰軍因為無兒無女而寒心,在崔元平十幾歲時,崔遠平就跟叔叔嬸子一起生活。直到崔元平結了婚,才和叔叔嬸子分開居住了。
2010年夏天,嬸子張春英患腦血栓后生活不能自理。崔曰軍的身體一直也不是很好,基本不能干活,更別提照顧病人了。
“這人啊,誰沒個老的時候,誰沒個用人的時候。叔叔嬸子雖說不是俺親爹娘,也不能眼看著他們受罪啊,”抱著這樣樸素的想法,崔元平默默地擔負起照顧兩個老人的重任。
崔元平的家和叔叔的家相隔二里多路。早晨,崔元平騎著車子來,第一件事就是給老人倒尿盆,然后再給嬸子穿衣,伺候嬸子洗臉、梳頭。嬸子不會在床上用便盆,也用不慣尿不濕,崔元平就給嬸子準備了厚厚一摞棉尿布。怕洗不及時嬸子沒得換,吃過早飯崔元平就著手洗嬸子換下來的一堆一堆的尿布。嬸子尿濕被褥甚至拉在床上時常發生,崔元平總是及時清理干凈。每個到崔曰軍家去串門的人都說,你家里有個在屋里拉尿的病人,竟然一點難聞的味也沒有。
2012年11月,崔元平的叔叔也病倒了,兩個老人的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料,崔元平整天忙的跟個陀螺似的,每天早晨到了叔叔家以后先刷便盆,再打掃爐灰,生起爐火燒上水這就給叔叔嬸子擦身子、穿衣服、喂藥。做好飯伺候倆老人吃了,再刷鍋洗碗洗尿布洗衣服。用崔元平的話說,每天重復這些活,時間長了就跟流水線作業似的。
老人行動不方便,沒法出去理發,崔元平買來理發工具,自己學著給老人理發、剃胡刮臉;老人沒法洗澡,崔元平就隔三差五地給他們擦澡;聽說泡腳對老人的康復有好處,崔元平每天晚上都燒好開水給倆位老人泡上半個小時的腳……
2013年初叔叔去世了,崔元平怕嬸子晚上一個人在家孤單,干脆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中照料。崔元平家也是個農民家庭,家里沒什么副業,崔元平的妻子每天操持家務,帶孫子,也是不得閑。嬸子覺得自己這樣拖累了崔元平,就想法設法地讓崔元平及其家人討厭自己,來了客人故意尿到床上、侄孫媳婦買來蛋糕讓她先嘗嘗,她說不好吃、變質了……老人的目的就是想讓崔元平放棄,別再管她了。
這些“伎倆”被崔元平一一識破,他沒有埋怨老人,還是做著自己該做的,早晨七點準時伺候嬸子起床,每次吃過飯就推著嬸子出來遛彎,臨睡覺前一杯熱牛奶端到老人面前,桌子上嬸子愛吃的鈣奶餅干從未間斷,做面條永遠記得不放醬油,因為嬸子不愛吃;怕老人不活動排便困難,屋里的時令水果什么時候也不缺……
崔元平對嬸子說:“小時候你照顧我,現在你老了,我照顧你是應該的。自古兒女孝敬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我也是快60的了人,等有一天我老的動彈不動了,也需要孩子們照顧我啊。”一席話讓嬸子掉了淚:“我這是哪輩子修來的福啊,給了我這么一個好兒子!”
在崔元平的悉心照顧下,老人的精神越來越好了,更讓崔元平高興的是老人竟然學會了在床上用便盆。但老人在精神上卻越來越依賴崔元平,別人喂她吃藥她都不肯,七八種藥怕別人搞錯了,指甲也得崔元平戴上花鏡親自給她剪,一會兒看不見崔元平就扯著嗓子喊:“小平(崔元平的小名),你干啥去了?”
“老人沒有多少要求,只要她覺到你心里能有她,就很滿足了。”崔元平說父親已去世多年,母親常年和四弟一家生活在一起,崔元平抽空就去四弟家陪母親說說話,母親有時也去崔元平家里和嬸子拉呱兒。
“上有高堂可孝敬,下有兒女繞膝行。”崔元平感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責任編輯:楊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