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的編外義工石媽媽
石淑娟,桓臺縣人民醫院產房的一名普通助產士,她用熱情和行動,踐行著關愛生命、救死扶傷的南丁格爾精神。她沒有驚心動魄的豪言壯語,沒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猶如田野中平凡的一株小草,大海里一滴不起眼的浪花,為社會貢獻著無私的愛心。

石淑娟,桓臺縣人民醫院產房的一名普通助產士,她用熱情和行動,踐行著關愛生命、救死扶傷的南丁格爾精神。她沒有驚心動魄的豪言壯語,沒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猶如田野中平凡的一株小草,大海里一滴不起眼的浪花,為社會貢獻著無私的愛心。
她在產房工作的26年中,每當她完成一例接生,看到母子平安時,總是興奮地抱起剛剛出生的新生兒親個不停,像護理自己的孩子一樣進行呵護。正是這種特殊的工作,養成她對孩子的特殊熱愛。2007年春節后的一天,她從中央電視臺看到了一個長年在孤兒院工作的幼兒教師的感人事跡,便萌生了為孤兒們獻一份愛心的念頭。于是,她來到淄博市福利院走進了孩子們的房間。當她看到孤兒們渴望的眼睛時,堅定了自己照顧這些孩子們的想法。“我那時候看到這些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傷心得流淚,覺得這些小孩太可憐了,他們既殘疾又沒有媽媽,我想給他們一個母愛的懷抱和家的溫暖。我想做他們的母親,甚至比他們的母親還要好。”石淑娟回憶說。以后她每周都利用自己的休息日,到福利院呵護、照顧、教育孩子們。福利院小孩大多有缺陷。要么是外形上,要么是身體內部,有的人看到這樣的小孩會懼怕,甚至惡心,但是石淑娟不僅沒有嫌棄的心思,而且和福利院的工作人員一起認真護理孩子們,并和他們同吃同住。
在這些讓人心疼的孩子們中間,最讓她揪心的是雪兒。這個只有七、八個月的漂亮小女孩只有一只健全的右手,可是她看上去是那樣的活潑、可愛,無憂無慮。一逗她,她就咯咯咯咯地笑,殘缺的雙腿不停地撲蹬著玩,與這個年齡正常的孩子一樣,是那么天真無邪。聽工作人員介紹這孩子大約兩個月大的時候就被遺棄了,讓人格外心疼。石淑娟聯想到了我們身殘志堅的女強人,現任全國殘聯主席的張海迪姐姐。當時她想這孩子這么聰明,只要好好教育,將來肯定會有所作為,最起碼也會自食其力。從那天起她就再也放不下這個孩子了。從雪兒會叫“媽媽”到會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從學會自己控制大小便到會自己入廁;從開始學會吃輔食到能用一只半手學會自己吃飯,從她能在木床上爬上爬下,再到會雙膝跪在地上走路,雪兒的每一點進步都會讓她欣喜不已。特別是當孩子安上假肢終于能站起來走路時,她真是為她高興,她大聲對雪兒說:“孩子,你終于能站起來了!你再也不用跪著走路了!”那段時間,只要一有空她就會去張店陪雪兒練習走路。當她走累了耍脾氣的時候,她和福利院的工作人員就不不厭其煩地哄著她、鼓勵她堅持練習。在福利院領導的親切關懷和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幾個月的練習小雪就能自己走路了。如今的雪兒已經能很好地運用她的假肢了,這給她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方便。
有時候她會帶雪兒回家住一兩天,帶她去醫院的幼兒園和那些正常孩子一起玩耍,或者去逛超市、逛公園,讓她增長一些見識。次數多了孩子也就把這當成了她的家。有時候在回家的路上她會問“爸爸在家嗎”“哥哥在家嗎”,睡覺的時候她會提出來要爸爸摟著她睡。每當這時候石淑娟都會感到肩上有一種責任,促使她下決心要關心、幫助雪兒到底。雪兒似乎也認定她就是她的親生媽媽,和她非常貼心。
2012年雪兒上小學了,可是她學習習慣很不好,上課聽講也不認真,學習成績很差,這讓石淑娟非常著急。只要一有時間她就去幫孩子輔導功課,陪孩子學拼音、認字、讀課文、背口訣,陪她做作業等。因為孩子上課紀律很差她甚至去學校陪孩子上課,經常和任課老師溝通,想辦法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為了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她學習并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辦了借書證,學習如何正確教育引導孩子。在她和老師們的共同努力下雪兒的學習成績在逐漸提高。
在石淑娟的心里始終有一個夢想“給這些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以心理補償,鼓勵他們不要自暴自棄,鼓勵他們勇于戰勝困難,取長補短,鼓勵他們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和所有正常的孩子一樣通過奮斗擁有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生活,努力使孩子們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成為生活的強者。”
一堅持就是7年多。7年來,石淑娟每周至少來一天,多則三天,風雨無阻。孩子們對她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親切的稱她為“石媽媽”。每次石淑娟來做義工,大大小小的孤兒常常將他們的“石媽媽”團團圍住,分享石媽媽給他們帶來的禮物食品,聽她講童話故事……
在她的幫助和關懷下,這些殘疾孤兒逐漸樹立起了生活的自信,有的主動要求安裝假肢開始走路,有的主動要求上學,孩子們重新得到了母親般的溫暖,石淑娟同志也真正成為了一名“愛心媽媽”。
辛勞勤勉的石淑娟平時更是樂于助人。2006年初冬的一天,臨近下班時產房里接收了一位四川來桓臺打工的待產婦,小夫妻只帶了一條毯子準備包孩子。石淑娟知道他們當地沒有熟人,下班后到信譽樓買了棉花和布料,趕做了一床小棉被給他們送了去,當小兩口要給她錢時,她不但不收還對夫妻倆說:“有困難一定要找我,不要不好意思”。2009年正月的一天,從福利院照顧孤兒回來的石淑娟,在公共汽車上遇到了一位衣衫襤褸且渾身帶泥拄著拐杖的87歲的老人,打聽到桓臺縣骨傷醫院的路線,因老人耳聾,怎么講老人也聽不明白。因為前幾天剛下了場大雪,路面有冰雪很滑,她擔心老人家過路口很危險,石淑娟同志提前下車把老人送到了骨傷醫院。但是怎么也找不到她說的住院病人的名字,在她問清了病人的大體病情后,替老人到他老伴有可能住的科室尋找,終于在跑了幾個護士站后,找到了以他侄女名字辦理了住院手續的老伴。然后又和他侄女一起把老人送上了回家的出租車。像這樣樂于助人的好事,石淑娟做了很多。在樂善好施的石淑娟眼中這只不過是舉手之勞。正是她的這種心態,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她總是伸出援助之手,汶川地震捐款1000元,玉樹地震捐款500元,慈善事業捐款200元……
她常常說到“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當有人問起她為什么會不斷地幫助別人做好事時,她卻淡淡的說:“這算啥好事?誰碰到也會去做的,更何況孩子們也給我帶來很多快樂。能為別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我感覺生活得很充實”。
責任編輯:王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