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奉獻勘探夢想
鮑光民不善言談,但做起事來總是勤勤懇懇; 他腳踏實地,任勞任怨,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他是新礦集團勘探公司一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鉆機機長。

鮑光民,男,漢族,1967年出生,任新礦集團勘探公司102鉆機機長。
鮑光民不善言談,但做起事來總是勤勤懇懇; 他腳踏實地,任勞任怨,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他是新礦集團勘探公司一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鉆機機長。
他1989年7月參加工作,2012年任新礦集團勘探公司102鉆機機長。25年來,他愛崗敬業,攻堅克難,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獨當一面、業務出眾的鉆探能手、優秀機長,足跡踏遍新疆、內蒙、甘肅、寧夏、河北、山西、陜西、云南、貴州、安徽、山東等十多個省地,同工友施工完成鉆孔126個,勘探進尺11.76萬米,這個數字等于鉆透了珠穆朗瑪峰13次,創造出全國同類鉆機施工最高紀錄。
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鍛煉人
鉆探隊是煤炭開采的先行者,勘探工作多是野外作業,遠離公司,環境荒涼,常年駐扎在戈壁、沙漠、草原、山區等地。作為先頭軍的帶頭人,鮑光民早已習慣了這種轉戰南北的工作。他常說“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鍛煉人,干好工作首要條件就是要具有吃苦、鉆研的精神,要真正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來做”。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13年公司承攬了青海祁連野牛溝zk17-1#地質孔,該孔為外部工程,規定工期緊,設計要求高,礦方要求兩個半月完工,孔斜必須控制在8°以內,巖芯提取量必須達到75%以上,且工地位于海拔3900多米的祁連山上,空氣稀薄、低壓缺氧、終日冰雪覆蓋、寒風呼嘯,空著手走路都很吃力,人在山上走往往出現頭痛、氣短、胸悶、低燒等高原反應。吃菜吃水都要到80多公里以外的縣城運來,而且做出的飯菜半生不熟。由于山路崎嶇難行,如果一旦遇到大風雪天氣車上不來,喝雪水、啃干饃是常有的事。面對困難,鮑光民毅然請命接下任務,同時,細心做好鉆機上8名鉆工的思想工作,讓大家心往一處想,擰成一股勁。
鉆機開工后,刺骨的寒風、令人窒息的低壓環境,使得職工呼吸困難,渾身乏力,暈倒了就吸幾口自帶的氧氣包,乏力了搓幾把雪、捶一捶挺起的胸膛,普通的鉆機加尺、上卸鉆具都變成了極難完成的“技術活”。由于需要提下鉆取芯,檢查鉆具有無裂縫和磨損,鮑光民每次都用雙手擼住鉆桿,零下30°的低溫下,時間一長,他的手上起了血泡和凍瘡,混著泥漿,模糊成一片,他卻總是淡淡一笑,因為在他心里,工程質量才是第一位的。就這樣,經過在雪山上兩個月的艱苦施工,鮑光民和鉆機職工硬是憑著頑強的意志和決心超標準完成了860米的勘探任務,孔斜都控制在4°以內,在青海祁連雪山上樹起了象征新礦勘探人的旗幟。
勤于學習以質取勝
鉆探工作不像人們想象的簡單,如果遇到復雜地層和特殊情況,會造成連續幾天不進尺,嚴重影響施工進度。鮑光民鉆機上的職工大部分是農民工,文化程度不高。為進一步提高大家的業務水平和操作技能,他充分利用班前、班后半小時時間,組織大家學習多種鉆探專業書籍,研究制定了一套針對不同地層的鉆探施工技術方案,有效預防了勘探施工中鉆孔縮徑、掉塊、埋鉆等事故的發生。2010年在陽谷施工中,使用錐式鉆頭進行擴孔作業,遇到了較厚的松散層、粘土巖段鉆進,泥皮經常將鉆頭水口糊死,從而影響沖洗液攜帶巖粉的效果,而且鉆頭重復破碎巖石,鉆進效率極低,影響了鉆機進尺和生產效益。為此,鮑光民同大家集思廣益想辦法,認真研究地質圖紙和技術要求,查閱書籍加請教專家,經過三天三夜研究,將錐式鉆頭改為三翼無導向擴孔鉆頭,在鉆鋌上鑲焊合金翼片的做法,終于破解了施工難題。新式鉆頭切削松散層進尺快,且保證了鉆頭水流暢通,經實際使用,徹底解決了泥皮糊鉆頭的問題,將鉆進效率提高2倍以上。他研究改進的鉆頭已在相同地質條件的地區廣泛推廣使用,大大提高了鉆機生產效率。
為了更好地提高鉆探技術和水平,鮑光民還到各個施工點了解情況,分析地層、收集與施工有關的各方面資料,細心設計鉆探工藝。2012年鮑光民鉆機施工的協莊6-6#地質孔,孔深1205.2米,取煤數據誤差都控制在3厘米以下,達到特級孔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務,受到集團公司及業主的高度稱贊。
協調關系不怕碰釘子
在野外生產施工過程中,工農關系一直是困擾施工隊伍的一大難題,處理不好會直接影響生產,甚至導致工程無法進行。2010年趙官小胡村水文孔開工,鉆機需要做抽水試驗,鉆孔內的水需要排進荷塘里。當時正值八月十五,村民們挖藕抽水,無論如何也不同意鉆機在荷塘附近施工。面對日益迫近的工期,鮑光民急在心里,他多次跑到大隊書記家里講明原因、做工作,一次不同意,就去兩次、三次……他還走村串戶和老百姓溝通拉近關系,期間不知碰了多少“釘子”,受了多少阻攔和白眼,但他始終堅持“再難的門也要進,再難的工作也要做”,終于,在他的誠意感召下,工程得以順利開工。
舍小家為大家無怨無悔
鮑光民是一個“閑”不住的人,他每天在施工現場至少工作11個小時以上,從沒喊過累。由于鉆機人員少,作為負責人,他每次都懷著愧疚的心情告訴家人工作忙,離不開,而把探親的機會留給其他人。一年365天,他有340天是在野外一線度過的。整天靠在鉆機上親自指揮生產,渴了喝幾口開水、餓了啃一個干饃,困了拿幾個巖芯箱一鋪就睡在鉆塔下。他把鉆機職工視為兄弟,天冷了會提醒大家多加衣服,天熱了會囑咐大家多喝水。他常說:我們能在一起就是緣分,所以大家要相互照顧、彼此關心。
長期疲勞的工作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使他的身體大不如前,醫生建議住院修養,可他總是大手一揮“不礙事”。鮑光民的家住在農村,由于工作繁忙,經常一年半載才回一趟家,就連節假日也很少同家人團聚,不論是父母妻子有病,還是兒女上學就業,他都無暇顧及,家里的農活都落在妻子一個人身上,妻子總埋怨他是個只顧鉆機不顧家的人。
在從事地質工作的20余載里,勘探的地點在變,環境的冷暖在變,永遠不變的是鮑光民那顆忠于職守、敬業奉獻的心。
責任編輯:徐坤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