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悔堅守海島三尺講臺
宋會青22年前,懷著青春夢想,來到田橫島小學,無悔堅守在小小海島的三尺講臺,用愛心與恒心為島上孩子帶來學問知識與人生啟蒙。她教導的500多名學生中有30多人考上大學,她驕傲地說:“只要學生有出息,一切付出都值得!”

宋會青,女,漢族,1975年7月生,青島市即墨市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田橫島小學教師。
宋會青22年前,懷著青春夢想,來到田橫島小學,無悔堅守在小小海島的三尺講臺,用愛心與恒心為島上孩子帶來學問知識與人生啟蒙。她教導的500多名學生中有30多人考上大學,她驕傲地說:“只要學生有出息,一切付出都值得!”
9月1日,記者到田橫島采訪在海島堅守22年的教師宋會青。從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政府駐地驅車至碼頭,轉乘漁船十五分鐘就到了文明遐邇的田橫五百義士所在的島上。坐上學校拉貨的運輸車,在小島七扭八歪的道路上行駛……
7個學生的年級
1所學校、6間教室、11位教師、56個學生,這里就是青島市唯一的一所海島小學。幾分鐘后,記者見到宋會青,她40歲左右,個頭不高,齊耳短發,穿著簡單樸素的灰色T恤,戴黑色圓框眼鏡,皮膚稍黑。當天是開學第一天,宋會青正在給學生排座位,其實這很簡單,因為今年一年級只有8個人報名,開學當天來了7個,有一名學生跟隨家長到鎮中心小學上學了。
在村原黨支部書記宋武秀看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島上有300多戶人家、1000多口人,大多數年輕人不愿意在島上呆,無論出去打工還是做生意,都比在島上靠打魚為生掙錢多,生活還滋潤。“從開始教學我好像就一直教一年級。”宋會青靦腆地笑笑,兩只手握著,來回不停地搓。“本來宋老師這學期應該教四年級。”校長王勝錫言語中帶著歉意:“一年級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階段,交給別人我不放心。”“當老師是我的夢想。”“為什么能在島上堅守這么多年?”記者忍不住好奇。“當老師是我從小的夢想,這里的孩子要上學,咱自己不教誰來教?”宋會青回答很堅決,就像22年前她選擇這個職業一樣。那年夏季,當時的村黨支部書記宋武秀找到本村剛初中畢業的宋會青:“外邊來的教師一個個都走了,你能不能到村里學校任教?”“好!”宋會青爽快地答應了。但面對每月88元的工資和封閉的環境,家里的反對聲相當大。
“初中畢業后家里已經安排我在青島跟姐姐學做生意,每月掙上千元。而回到島上掙錢少,還不好找對象。”此后,宋會青每天下班回家后給爸媽講自己在學校的故事。慢慢地,家人接受了她這份工作。后來經過村委推選,宋會青獲得到即墨師范培訓三年的機會。培訓結束后,她回到島上,當上了一名代課教師。從此,一干就是22年。
“我不是媽媽養大的”
家人的擔心不是多余的,回到島上的宋會青找對象成了“大問題”。“我的標準很簡單,必須支持我的工作。”這樣一條看似簡單的擇偶標準對年輕小伙子來說卻像一個“緊箍咒”,如果答應就需要陪伴她在島上一直教下去或者兩地分居。哪個年輕人愿意過這樣的生活?從二十二三歲開始,親朋好友開始給她介紹對象,一直到29才找到對象并結婚。
現在的宋會青育有兩女,但由于忙于工作,她始終覺得虧欠家庭太多。有一次,上幼兒園的女兒跟老師學兒歌,“小烏鴉,愛媽媽……媽媽把我養育大……”沒等老師說完,女兒騰地一下站起來,“老師老師,我是姥姥養大的,不是媽媽養大的!”聽到這樣的回答,老師也為孩子感到委屈。課后,將這件事告訴了宋會青,當著老師的面,她哭得不能自已。
“只要學生有出息,一切付出都值得”“對當年的選擇后悔嗎?”記者問。“不后悔!”宋會青的回答依然堅決。22年間,她教了500多名學生,30多人考上大學,在市區和青島市教育、醫療等各領域都有她的學生,逢年過節不少學生會給她打電話或到家里看她,“這個時候我就特別驕傲,只要學生有出息,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后記:
下午兩點半,采訪結束,記者到碼頭準備乘船到岸上。“你們是游客?”一位漁民問。“不,我們是老師。”教育辦工作人員回答。“上船吧!”“多少錢?”“不要錢!”“為啥?”“因為老師都不要錢。”……簡短的、甚至不合邏輯的問答讓我們看到生活在這座海島的漁民對教師的尊重。我們似乎也看到像宋會青一樣的海島教師每次有了離開的想法,就會被島上孩子們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神、被漁民的善良淳樸打動而放棄。
22年的堅守需要師者的愛與責任。它超越個人利益,展現的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美好的操守。這種愛就像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一樣平常,但也像海島上的淡水一樣珍貴。正是在愛的給予與滋養中,孩子們實現了夢想,宋會青實現了自我價值。
近日,宋會青被評為青島市“文明市民”。
責任編輯:王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