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臂園丁"潤物細無聲"
帶著一份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在鮮紅的星星火炬隊旗的見證下,孫升峰開始釋放著自己的熱情和干勁,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投入到光榮的少先隊工作者行列。

孫升峰,男,漢族,25歲,群眾,商河縣孫集鎮少先隊總輔導員、獨臂老師。
孫升峰自幼殘疾、只有左臂,在學生時代學習成績優異,先后被團中央、全國學聯評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在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團省委、省教育廳、省學聯組織的“三下鄉”活動中,榮獲優秀學生獎;被省教育廳評為山東省優秀畢業生。2008年從德州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畢業后便投身于教學事業,現為商河縣孫集鎮少先隊總輔導員。工作后的孫升峰腳踏實地的工作,由于左手的特殊性,他本應屬于特殊群體,但他卻從未特殊的看待過自己,更加不希望他人對自己特殊看待,他立足崗位、自強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
孜孜不倦,工作基礎夯根基
帶著一份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在鮮紅的星星火炬隊旗的見證下,孫升峰開始釋放著自己的熱情和干勁,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投入到光榮的少先隊工作者行列。
為提高業務素養,訂閱《輔導員》、《少先隊活動》等書刊,提高少先隊工作理論水平。孫升峰積極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學習培訓,2012年參加全市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培訓,2014年參加山東省優秀輔導員高級培訓班學習,同時在工作中積極鉆研少先隊業務知識,主動承擔各類主題觀摩活動,想方設法挖掘少先隊新題材,讓隊活動更加貼近少年兒童。很多時候,為了一個活動或一個靈感,孫升峰會在三更半夜爬起床走到書臺前埋頭苦干,非要解決問題后才肯入睡。在他辛勤的努力下,全鎮各學校少先隊先后建立了“紅領巾文明監督崗”、“廣播站” 、“失物招領處”、“鼓號隊”、“少先隊隊室”、“心理咨詢室”等陣地。少先隊工作開始發生可喜的變化,隊員的日常行為更加規范了,校園里少先隊的文化氣息濃郁了,大隊輔導員嘗到了開展少先隊工作給班級管理所帶來的“甜頭”,紛紛主動要求增加隊活動的時間,采用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來替代原來生硬的教學輔導方法,深受廣大隊員的喜愛,班級管理效果有了明顯的提升,隊員的學習成績也上去了。
行勝于言,體驗教育踐人德
作為少先隊輔導員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更應該是學生做人的領路人。孫升峰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
六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一年一度的“父親節“,在這個星期的周五,孫升峰并沒有像往常那樣拿著課本和教案走進教室,學生們面面相覷,紛紛猜測孫老師是不是要進行隨堂測驗。誰知,孫升峰放起了音樂!笆恰陡卸鞯男摹罚 倍潇`敏的學生脫口而出,一曲畢,孫升峰開始向學生講述“父親節”的來源和含義。學生似乎還是有些似懂非懂,接著孫升峰讓每個學生拿出筆和紙,計算一下父親每天的工資和自己每天的花銷,有些學生驚異的發現,自己每天的零用錢竟然高于父親每天的工資。緊接著孫升峰拿出自己的手機讓每個學生給自己的父親打電話,通話設置在免提狀態!坝幸粋學生的通話內容讓我記憶很深刻”孫升峰說“學生的父親是一名出租車司機,那天在下大雨,天氣很不好,他還是在外面跑車,接到兒子打給他的電話他很驚訝,當聽到兒子在這邊說‘爸,您辛苦了,路上小心’時,父親在那邊已經哽咽的聲音都在顫!闭惶谜n,孫升峰和51名學生無不在為每一段平常卻包含深情的父子對話所動容,此刻的淚水是幸福的淚水,它折射出的是學生們的成長和孫老師的良苦用心。
諸如此類的課堂體驗式教學,孫升峰班上的學生體會過不止一次,與同級其他學生相比,他們對待課文或者事物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更加的強烈!靶袆儆谘,學生要想提高理解力,體驗式教學很有效,我可能顯得有些理想主義,但我真心的希望能夠盡我所能向孩子傳授知識,并且教會他們愛和成長”,孫升峰真誠的說,F在的孫升峰在教委擔任少先隊總輔導員工作,雖然不是教學一線,但是他對于學生的那份責任心卻從未消減。
因材施教,真情關愛留守兒童
雖然身為總輔導員,但孫升峰總是想方設法的走進學生,了解學生,并積極地幫助他們。
李麗(化名),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孫升峰發現她聰明伶俐,課堂反應快,但她的學習成績始終處于班級的下游階段。是什么原因讓李麗的成績遲遲得不到提升呢?孫升峰百思不得其解。經過家訪,向其他同學了解情況以及和李麗本人的交流,他終于找到了答案。李麗的父親是一名殘疾人,母親是家里的支柱,常年外出打工,李麗成了“留守兒童”。但是懂事的李麗在放學回家后整理家務、做飯、照顧父親,而這些事情無疑占據了李麗所有的課后時間,她沒有精力來消化今天的課堂知識,更不用說預習新課程了。在學校,由于成績差和因家庭情況形成的內心的自卑感,李麗很難融入同學,鮮少有知心的朋友,盡管性格活潑,卻大多時間都躲在教室的角落。找到了病因,孫升峰開始積極尋求解決之道。他先行給李麗調位,為她選擇了一個性格相投,成績較好的同桌。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之下,兩人更加投緣,李麗漸漸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課堂上,孫升峰多次點名讓李麗回答問題,并在她開小差時及時糾正。課下,孫升峰時常用自身的經歷來開導李麗,疏解她內心的困惑。孫升峰更是通過家訪和李麗的家人進行積極的溝通,盡可能的為她創造良好的課后學習環境。自信的笑容慢慢的回到了李麗的臉上,她的成績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通過調查統計,孫升峰發現李麗只是孫集鎮200多名留守兒童中的一員,那么如何幫助“留守兒童”這個群體成了他寢食難安、夜不能寐都在思考的問題。孫升峰積極聯系團縣委,先后在全鎮十所中小學啟動了“金色童年·關愛留守兒童”和“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鼓子秧歌進校園”活動。
目前,“金色童年·關愛留守兒童”項目已經有280多名教師和300多名學生幫扶志愿者,成立了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家長委員會”,形成了“我和爸爸媽媽見個‘面’·親情視頻”、“我讓爺爺奶奶最放心·志愿者家訪”、“我的生活不孤單·愛心捐贈”“我的心情很陽光·《心語》雜志心理輔導”等品牌幫扶活動,通過“1+1,1+N”等幫扶形式累計幫扶留守兒童3200多人,累計開展“愛心家教”總計10萬多次,撥打親情聯系電話7萬多人次,發放“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家教宣傳材料20025份,利用節假日、農忙時節組織召開返鄉留守兒童家長會10次,累計開展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家長會”70余次,做到了對留守兒童“學習幫教,心理幫導,生活幫困,家庭幫難”。同時組織“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鼓子秧歌進校園”活動,目前已在全鎮成立了10支留守兒童鼓子秧歌代表隊,聘請商河鼓子秧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和村里的老藝人進校園擔任教練。2014年2月11日(正月十二)在孫集鎮中心小學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孫集鎮青少年鼓子秧歌展演”活動,從而使商河鼓子秧歌這一文化遺產在青少年身上有了新傳承。
各項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的開展得到了各級各類新聞媒體的積極關注,山東電視臺、濟南電視臺、濟南教育電視臺、濟南日報、山東青年報等詳細報道了活動的開展情況。同時他本人也先后被評為“濟南市德育工作先進個人”、“商河縣十佳少先隊員輔導員”、“商河縣優秀教育工作者”、“商河縣優秀班主任”“孫集鄉優秀教師”等。
責任編輯:王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