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荒原”變“沃野”
1983年,從華南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的歐陽竹被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禹城試驗站工作。當時的禹城,有30多萬畝低洼、易澇、鹽漬化嚴重的洼地,學術界稱之為“河間淺平洼地”,這種土地類型在黃淮海平原具有代表性,遍地都是“地檁子、沙包子、堿窩子”。巨大的心理落差讓歐陽竹用了將近3年時間調整自己。終于,歐陽竹把禹城當成自己的家,吃住在農村,白天在田野工作,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整理試驗數據。

歐陽竹工作照

歐陽竹工作照

歐陽竹
歐陽竹,男,1961年出生,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禹城綜合試驗站站長。
1983年,從華南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的歐陽竹被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禹城試驗站工作。當時的禹城,有30多萬畝低洼、易澇、鹽漬化嚴重的洼地,學術界稱之為“河間淺平洼地”,這種土地類型在黃淮海平原具有代表性,遍地都是“地檁子、沙包子、堿窩子”。巨大的心理落差讓歐陽竹用了將近3年時間調整自己。終于,歐陽竹把禹城當成自己的家,吃住在農村,白天在田野工作,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整理試驗數據。
經過探索,他大膽提出“淺排井,強排強灌”快速改造鹽堿地的方法”,發揚“忘我獻身、艱苦創業、團結奮進、勇于攻難、持之以恒、執著追求”的“黃淮海精神”,把禹城30萬畝鹽堿澇洼地變成了豐饒秀麗的沃野。自2008年起,禹城市連續7年實現了平均畝產過1000公斤,成為“噸糧市”。禹城的成功經驗在全國推廣,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改堿治沙獲得了成功,但試驗站前進的腳步沒有停止。節水農業、中低產田改造、可持續、高產高效農業,一個個課題仍在繼續。如今,歐陽竹和他的團隊又開始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支撐計劃“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項目,在山東項目區改造20萬畝濱海鹽堿荒地,改良100萬畝中輕度鹽堿地棉田改種糧食;推行1300萬畝的糧食增產計劃,到2020年,實現糧食增產30億斤。
31年來,歐陽竹實驗室、實驗田,兩點一線,周而復始,年復一年。他著作等身,先后發表論文70余篇,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科學院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一等獎、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等多個國家級大獎,他的先進事跡被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大眾日報等各大媒體廣泛宣傳報道。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