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深處巡線工
作為一名從事基層電力工作二十多年的巡線工,張愛國始終將電力事業當成自己一生的追求,兢兢業業,扎實工作,無論在工作態度,還是為人處事方面,處處體現了一名優秀員工“立足本崗、敬業奉獻”的職業精神和無私奉獻、敢為人先的優良作風。

張愛國,男,漢族,1968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1989年3月參加工作,現為國網泰安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運維三班班長。
作為一名從事基層電力工作二十多年的巡線工,張愛國始終將電力事業當成自己一生的追求,兢兢業業,扎實工作,無論在工作態度,還是為人處事方面,處處體現了一名優秀員工“立足本崗、敬業奉獻”的職業精神和無私奉獻、敢為人先的優良作風。
自古登泰山共有四條路,從紅門、天外村、桃花源、東御道,四路皆險、但均可達岱頂。其實,在泰山的崇山峻嶺間,還有一條幾乎沒人知道的巡視電力桿塔的小路,被泰安電力工人親切地稱作:登泰山的第五條路。這條在嚴格意義上都不能算做是路的“小路”,要穿過它,需經過原始森林12處、密不透風的灌木叢23處、30度以上的陡坡46處、刀背似的山脊19道,此外還有深溝21條、青石崗20座和直上直下的懸崖絕壁1處,可謂狹關重重。
不管是雨雪雷暴,不管黑夜白天,只要線路一有問題,張愛國和工友們就會不顧個人安危,第一時間上山巡檢排除線路隱患。
張愛國是國網泰安公司輸電運檢室運維三班班長,負責泰安地區26條線路300余公里的線路巡線檢查。在這條小路上他已經走了23個年頭,每年都要沿著小路巡檢30余趟,因此一年要比別人多磨破4到5雙鞋子。
“這條路走了數百遍了,但是每次走都要重新找路。山上草木長得很快,幾天就是另一番景象。”張愛國說。“別看桿塔間相隔幾百米,但是我們走過去要翻山頭、跨深溝、越樹叢。從第80基桿塔到中天門變電站,空中線路雖然不到4公里,但要在密林中繞行15公里以上。”
一路上,山勢陡峻,地面濕滑,張愛國和工友們背著15公斤重的檢修包相互扶助著,小心翼翼地攀爬著,汗水和雨水交織在泥濘的山路上,留下一個個濕滑的腳印。凡遇到桿塔,他們都要仔細察看導線是否有安全隱患,絕緣子是否損壞、避雷線接地是否完好。在張愛國眼里,線路就是命,甚至比自己的命還寶貴。
作為一名線路運行工作者,張愛國在做好巡線工作的同時,努力學習科學技術,不斷總結線路運行的經驗,求實創新。在進行測量接地電阻時,他通過全球定位GPS智能巡視系統,大大提高線路巡視管理傳統和到位率,進一步提高了輸電線路運行檢修管理水平。他還根據自己的工作特點研制出“輕便提升小抱桿”和“號子線垂鏈測試尺等科技創新成果。他積極參與線路施工和改造等重大項目的工作,在工作中主動學習和掌握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能,能熟練掌握先進工具的使用方法,任勞任怨對工作能做到應修必修、修必修好,決不漏掉任何一個細小之處,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自工作至今,共參加豐鐵線倒塔、新汶礦難、中天線斷線等重要事故搶修70余次,圓滿完成了2008年奧運會、全運會、十藝節等多次重大保電任務,從未發生過違章及影響安全運行的各類事件,贏得領導和同事一致好評。
張愛國先后榮獲山東省電力公司彩虹崗位之星、泰安供電公司“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員工”等榮譽稱號。他的事跡先后被中央電視臺、工人日報、中國能源報、香港文匯報、北京日報、山東電視臺、大眾日報、新華網、大眾網、泰安電視臺、泰安日報等媒體報道。
責任編輯:毛德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