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青春
劉洋,男,漢,1981年11月出生,從25歲那年起與獻血結緣,用自己的熱血解讀了青春的意義。他就是山東能源新礦集團泰山鹽化公用工程公司水處理廠職工劉洋。
熱血青春
―山東能源新礦集團泰山鹽化公用工程公司水處理廠職工劉洋事跡

劉洋,男,漢,1981年11月出生,從25歲那年起與獻血結緣,用自己的熱血解讀了青春的意義。他就是山東能源新礦集團泰山鹽化公用工程公司水處理廠職工劉洋。
2013年6月14日這天,劉洋早早的就來到了泰安市中心血站,然而,這次來的目的卻與往常有所不同,他是來接受山東省紅十字頒發的“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銅獎”的。鮮花、榮譽和贊許,讓這個小伙子顯得有點兒不安,因為此前他從來沒想過這些。
1981年出生的劉洋,是一位身高不到1米7,體重不過60公斤的小伙子。“飄逸”的長發,輕快的步伐,給我們留下瀟灑帥氣、極富藝術氣息的深刻印象。陽光健康是他對于自己的定義,用他的話說無償獻血讓他變得“百毒不侵”。
2006年,劉洋懷著一絲忐忑與好奇,第一次踏上新汶大街一輛獻血車,獻了400毫升血。雖然事隔多年,他仍清晰記得第一次獻血的情景,盡管當時覺得自己很爺們兒,但心理難免緊張害怕。獻血之后的他不但身體毫無異樣,心理上還莫名增加了一絲喜悅與成就感。但當將此事告訴家人時,卻遭到強烈反對。當天晚上,為了給他補補身子,妻子專門為他準備了營養晚餐。為了不讓家人過多擔心,劉洋表面上答應了家人不再獻血,但在他內心卻堅定了獻血的決心。
2008年“5·12”汶川地震,對于這個心地善良的小伙子來說無疑是最揪心的一年。看著一個個家庭遭受重創,各地救援隊伍自發集結災區,劉洋既心痛又無奈。在得知災區血庫告急后,他毫不猶豫地坐上最早的一班車從新汶趕往泰安市中心血站,想著能用自己的血多救一條命。可就在工作人員看了他的獻血本以后卻告訴他:“距離上次獻血不足半年,不能提前獻,這是規定。”工作人員的話讓劉洋倍感失落。既然獻血受時間限制,他就積極參加各種募捐活動,不論在小區、單位、還是社會場所,只要看到有募捐,他總會慷慨解囊。他積極參加慈心募捐、困難家庭幫扶等社會活動十多次,累計捐款3000多元。
這些年劉洋默默地為社會為他人奉獻著自己的點滴,他用自己的熱血匯集了一條條奔涌不息的生命之源。7年多來,他已連續14次獻血總量達5600毫升,超過一個成年人全身的血液量,然而他從未向人提起。直到今年5月,這個埋藏多年的“秘密”才被公開。
2013年4月,公司派劉洋去天津培訓,然而,在外地學習的這段時間里,他常掛心一件事:上半年獻血的日子已超了一個月,如果這次錯過了,一年兩次獻血的計劃就落空了。 一個月的培訓時間結束,來不及和朋友道別,他就趕緊踏上回家的列車,一下車就讓同事先送他去血站。同事很驚訝:“去那兒干嘛?出去這么久,趕緊回家吧。”劉洋這才將自己多年獻血的經歷說了出來,同事對此匪夷所思:“這年頭誰還這么傻,趕天趕地的去獻血?沒一點好處,你就別假正經啦。”劉洋沒做過多解釋,執意要求去血站,一路上,激動的同時又讓他多了一絲顧慮:昨晚一夜沒睡好,會不會對血液質量造成影響。帶著復雜的心情,他來到了血站,測血壓、量心跳、檢驗血樣這些程序對于他來說都再熟悉不過。待檢查結果出來后,他松了一口氣,雖然結果顯示有些疲勞,但幸好在指標范圍之內,于是他擼起袖管就要求工作人員采血。當看著采針頭插進劉洋血管那一刻,同事被感動了,當天也跟著獻了400毫升血。同事的這一舉動,讓劉洋感到意外,他完全沒想到,自己的行為竟然會對身邊人起到如此大帶動作用。這也讓劉洋認識到,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將自己的這種行為化作一顆傳播正能量的種子將它延續下去,才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2013年,劉洋當選新礦集團第二屆助人為樂道德模范。當他拿出那珍藏多年,但仍保持嶄新的無償獻血證時,我們不禁肅然起敬。面對榮譽,劉洋自稱承受不起,比起榮譽,那一個個重獲新生的病人,那一張張重現陽光的笑臉更讓他感到欣慰與滿足。如今,對于劉洋來說,定期獻血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談到未來的打算,他說:“以后得多注意飲食健康,加強鍛煉,以強健的體魄為患者提供優質健康的血液,一年獻兩次血,這將是我的終身計劃,爭取能獻到國家規定年齡為止。”2013年底,劉洋又開始嘗試捐獻血小板,一個月的時間里,捐獻血小板800 ml。
劉洋,這個年輕的八零后,用自己最樸實的想法與“紅色”的承諾,向社會傳遞著飽滿而又深沉的愛!
責任編輯:孫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