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資千萬獻集體
孫慶元,男,漢,1959年8出生,現任彭集街道安村黨支部書記。安村地處東平縣彭集街道境內,全村343戶,1281人,耕地1270畝。一年前的安村還是一個“村風散、治安亂、村民窮”的落后村,僅僅一年多的時間,這個基礎條件差、資源稟賦少的窮村、亂村,以一日千里的發展速度迅速崛起:傳統農業升級為現代農業,經濟項目園區漸次建成,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孫慶元,男,漢,1959年8出生,現任彭集街道安村黨支部書記。安村地處東平縣彭集街道境內,全村343戶,1281人,耕地1270畝。一年前的安村還是一個“村風散、治安亂、村民窮”的落后村,僅僅一年多的時間,這個基礎條件差、資源稟賦少的窮村、亂村,以一日千里的發展速度迅速崛起:傳統農業升級為現代農業,經濟項目園區漸次建成,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肩負重任,引領安村由亂變治
2011年4月村“兩委”換屆,決心摘掉落后帽子的黨員群眾一致推薦“經濟能人”孫慶元為安村“當家人”。當時的安村,村風不正,治安混亂,干群關系緊張;街窄路臟,道路不暢,群眾出行困難;村民靠種“一畝三分地”生活,村集體不僅沒有收入,還背著24萬元的債務。面對一窮二白、債臺高筑的“爛攤子”,孫慶元心里沉甸甸的。年逾80歲老黨員程金倫那句掏心窩子的話始終響在耳邊:“慶元啊,咱村不能再這樣爛下去了,全村的老少爺們需要你!”孫慶元再也坐不住了,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撂下自己在吉林四平、內蒙赤峰兩家年收益在400萬元以上的化工廠,挑起了安村“當家人”這副重擔。一些親朋好友登門勸阻:“你生意做得這么紅火,放著舒坦日子不過,為何犯糊涂,趟這池‘渾水’?”面對著親朋們的好言相勸,在新一屆村“兩委”任職大會上,他向全村黨員群眾鄭重承諾:“苦戰一千天,誓叫安村換新顏。”字字擲地有聲,信念堅定執著,重燃了黨員群眾的希望。
誠如斯言,安村的發展、老百姓的企盼,無時無刻不牽掛在孫慶元的心頭。安村大小街道21條,條條都是坑洼泥路,其中16條“死胡同”,行路難成為群眾的心病。“一定要解決好路的問題,否則,安村的發展無從談起。”村集體沒錢,他瞞著家人拿出積蓄130余萬元墊支。2011年4月20日,安村“富通工程”正式啟動。在道路施工的48天,他天天靠在現場,晝夜奮戰,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有時顧不得一頓正餐,餓了啃口饅頭,渴了喝口白開水,困了蜷在辦公室破舊的沙發上合合眼……6月18日,全村21條大小街道、14000米下水道全通了,幾十年的坑洼泥路轉瞬間變成了一條條平整寬敞的水泥路。
安村的亂在十里八鄉都是出了名的,“九黨十八派,派派亂作怪”、“十大名人七大硬,后面還有六個不要命”,這是當時安村的真實寫照。上任之前,孫慶元就聽說村集體資產、資源亂圈亂占問題嚴重,群眾對此頗有意見。治窮先治亂。通過走訪調查,共排查出村集體243畝土地、89片荒片被圈占,有11年沒向村里交過承包費。然而,清理“三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群眾說:“清理“三資”純粹得罪人的事,能避就避開吧!”但孫慶元堅持:村集體“三資”屬集體共有,理應村民共享,促進全村共富,而不應被個人強占謀私利;清理“三資”是會得罪20多戶,但只要凡事一碗水端平,就能得到群眾的大力支持。頂著壓力,村“兩委”成員每天都去做村民工作,講政策,講大局,嘴上磨出泡,嗓子喊啞了……憑著一股子真心為民的誠勁、敢于向困難叫板的沖勁,集體“三資”清理工作順利完成,公平、公正之風在安村處處吹開,村“兩委”將收回的資產、資源重新發包,贏得“第一桶金”110多萬元,還清了新老債務,甩掉了發展的包袱。
捐獻資產,帶動文明創建
帶頭將價值1000多萬元的養殖場捐獻給村集體,用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公益事業建設,在全村形成了講奉獻、講文明的良好氛圍,帶動了良好村風的形成。深入開展了文明爭創活動。建立完善了村規民約,建起了四德榜、文化墻、新24孝圖版等,開展了各種爭創活動,形成了文明爭創的強大合力,使村民時時處處受到教益,綜合素質不斷得到提升。
創新模式,走活“經營村莊”之路
孫慶元牢固樹立“經營村莊”理念,孫慶元做起了“土地文章”,成功探索出“支部+合作社”模式,盤活了土地資源,實現了增值效益。
2011年6月,山東麥銳可公司來東平縣考察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孫慶元通過土地流轉、于2011年7月5日,占地648畝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完成。如今,牛膝、黃芪、丹參等藥材都已長得郁郁蔥蔥,近300戶安村人正在基地自己的土地上“上班”,成了地地道道的“產業工人”。基地采取股份合作模式,群眾以每畝1000元把土地流轉給山東麥銳可公司,通過在基地務工可實現人均月工資收入1700元以上,同時還可以參與基地效益分紅,這種“底金+務工收入+分紅”的收益方式逐漸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村民年收入可達3萬元。 “支部+合作社”模式使安村掙脫了土地的束縛,實現了土地增效、地利共享。安村,駛入了共同富裕的“快車道”。
安村粉皮頗有名氣,但傳統的家庭作坊經營模式存在諸多弊端:規模小、晾曬難、產量低、利潤少。為適應村級發展的需要,滿足群眾致富的企盼,村集體投資50余萬元,建立了占地20畝、可滿足20個加工戶生產需要的粉皮加工園區,采取“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由村集體牽頭成立粉皮加工合作社,按照“村級引導、群眾自愿、股份合作、收益分紅”的原則,吸引村內粉皮加工戶入駐小區。目前,粉皮加工戶正陸續入駐,正常運轉后,年產量可增加1/3,每個加工戶年收入可達30多萬元。村集體以加工廠房及晾曬場地入股,同時為加工戶統一配料、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每張粉皮村集體提取服務費5分錢,按照單個粉皮加工戶年產量250萬張計算,預計年可實現集體增收至少50萬元。同時,為提高產品附加值,走高端化銷售的路子,注冊了“安達”商標,實現經營效益最大化。
“冬天有地暖,夏天有空調”。若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也許不會有人相信,這說的是“豬舍”。孫慶元與鄭邦集團成功洽談合作,建設完成了安大養殖園區。園區采用“別墅式”結構規劃,安裝地暖、空調等現代化設備;運用高科技養殖方式,生豬喂養、防疫、出售等均通過電腦自動化操作,員工坐在辦公室就可以全程監控生產。采取“集體+大戶+公司”股份合作的形式,既能降低彼此的生產成本,又能有效規避市場風險。高標準建設年出欄3萬頭的生豬養殖園區,每頭成豬提取130元作為收益,一年可收入390萬元左右;企業負責提供豬苗、飼料、管理和防疫技術指導以及成豬的回收;村集體負責提供建設土地,做好生豬的代管代養工作,從出欄的每頭豬中收取20元的服務費,年可實現集體增收60萬元。
現在的安村,流轉土地200畝,建設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采取“集體+農戶”的合作模式,利用生豬養殖園區產生的糞便,通過沼汽池轉化產生沼滓,作為肥料用于無公害蔬菜種植,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增加收益。項目建成后,村集體可增收200萬元以上。安村,已勾勒出生態循環經濟的雛形。
責任編輯:解西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