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都盛蘭 四海飄香
劉盛蘭是招遠市蠶莊鎮柳杭村一位普通的農民,現年90歲。屬鎮分散供養的“五保”老人。自1996年起,劉盛蘭靠拾荒資助全國各地貧困學生近百名,資助金額達到5萬多元。

劉盛蘭是招遠市蠶莊鎮柳杭村一位普通的農民,現年90歲。屬鎮分散供養的“五保”老人。自1996年起,劉盛蘭靠拾荒資助全國各地貧困學生近百名,資助金額達到5萬多元。他的事跡先后被煙臺、山東等多家電視臺,煙臺日報、煙臺晚報、齊魯晚報等多家報紙報道,2011年,新浪網對劉盛蘭老人的先進事跡進行了轉摘,7月份,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慕名來到蠶莊鎮,對劉盛蘭老人進行了專門采訪,12月14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播放了劉盛蘭老人的先進事跡。2004年劉盛蘭榮獲“感動”煙臺年度人物,2011年,劉盛蘭榮獲煙臺市“道德模范”,是遠近聞名的助人為樂模范人物。2013年劉盛蘭獲得第四屆山東省道德模范提名獎,并入選了央視“感動中國”評選活動。
“只要有錢,我會永遠捐下去。”
18年是一個怎樣的時間概念?可以成就一番事業,也可以由一個呱呱墜地的孩童,成長為一個青春蕩漾的花季少女。但劉盛蘭老人,卻用18年的時間,靠拾荒資助了100多個上不起學的孩子。
劉盛蘭73歲那年,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了出去。劉盛蘭膝下沒有一子半女,所有積蓄捐出去后,可以說他沒有了任何的生活保障,原本就非常節儉的他開始從市場上撿別人丟棄的白菜葉、爛土豆等蔬菜以供一日三餐。
不僅僅是吃的,但凡他看到別人丟掉的東西還能用,或者能回收賣錢,統統都被他帶回了家。用他的話說,很多東西縫縫都能用,賣廢品的錢可以用來捐助貧困孩子。
這一晃就是18年,這些年里,劉盛蘭幾乎就沒嘗過肉味。他對自己很“摳門”,但在給學生捐錢這方面,卻很大方。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著50多名學生。微薄的工資也讓他在資助學生時力不從心。“300塊錢的工資沒辦法分給50個人,我只好這個月寄給這個,下個月寄給那個,一個個的輪著給。”
鄉親們說他:“干的都是積德事兒,但日子卻過得連要飯的都不如。”劉盛蘭卻說:“日子我覺得過的還不賴,只要有錢,我會永遠捐下去。到老,我就想做這一件事。”
“回信和匯款單,是我的命根子。”
劉盛蘭告訴記者,他雖然一輩子沒有兒女,但他卻有100多個孩子,這些孩子就是他這18年來傾盡其力所資助的貧困學生。
在劉盛蘭臥室的墻上,一個深藍色布袋里,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是他唯一看重的東西。他取下布袋將里面的匯款單和信件都倒在炕上,又另從床頭下找出了一些。“我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也從未統計過他捐出的款項總額有多少。”
從老人手中的一大摞捐款回執單記者發現,僅從2011年9月至今劉盛蘭老人陸陸續續向外捐款27000多元,捐款的數額從每次的四五百到一兩千不等。最近的一筆是他為河北的一對兄弟捐助了2000元。
這些回信和匯款單對劉盛蘭而言簡直就是他自己的命根子。2005年春節前的臘月二十八下午,劉盛蘭出門拾荒時忘記關電褥子,導致室內失火。由于屋內堆放的雜物太多,消防車用了很長時間才將火撲滅,老人的所有家當化為灰燼。劉盛蘭幾次沖到火中,為的就是去搶他資助過的孩子們給他的信件。
“我真希望他們收到錢后給我回個信。”劉盛蘭希望知道自己匯出去的錢,對方已收到。“但也有不給回信的,我就覺得有點不踏實。”劉盛蘭說著隨手拿起一張放在炕上的報紙,指著一則報道告訴記者:“這里面寫著一個女孩需要錢才能繼續念書,我就匯了300塊錢,但至今沒給我回信,我真的只想知道,那300塊錢到了沒有。”
“我看錢不重要,人才是無價之寶。”
一般人都很難理解劉盛蘭的所作所為,但老人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觀和活法,雖然過得很苦,但他自己活得安心。劉盛蘭常說的一句話是:“我看錢不重要,人才是無價之寶。”如今的劉盛蘭雖然年事已老,但是在他看來獻愛心是沒有年齡的,劉盛蘭表示只要條件允許這條路他將繼續走下去。
老人18年捐資助學的事跡感染著周圍的每一個人,經常有志愿者和愛心人士來看他,從鎮村干部到左鄰右舍的鄉親,從外地的個體老板到義工群體,這個簡陋的農家小院時常被一種濃濃的溫情所包圍。街坊鄰居也時常到老人家中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哪家要是包了餃子或者是做了可口的飯菜都會想到老人,為老人送一份。
每逢老人的生日,他的家中都會有一些愛心人士為老人來祝壽,去年10月份恰逢老人90歲大壽,義工們相約到老人家中為老人慶壽,吃著香甜的生日蛋糕,看著周圍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老人的眼里噙著淚花,但這眼淚是幸福的、是感動的。他的付出得到了眾人的認可,老人覺得很是欣慰。
劉盛蘭的絕大多數受助者再受到捐贈后,僅有少數人會來看他,大多寫一封感謝信或者發一個賀卡,甚至有一些人收到捐款后卻杳無回音。對此,劉盛蘭淡然的說:“助人時,我并沒想到回報,也從不會計較受助者的態度。不過,很多沒有得到我幫助的人反倒經常來看我,這就是社會給我的最大福報。”
為多點錢捐助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因為不去養老院,他可拿到每年22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我是一點也沒留,全捐了,幫學生念書。”
別人都認為劉盛蘭活得苦,但他覺得自己活得很安心。在劉盛蘭看來,對社會的默默給予同樣是一種幸福。老人告訴記者,他不需要受助的人感謝他,因為這會無形中加重受助者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他所幫助的學子都能成為祖國的棟梁。
責任編輯:王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