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實現超越
多年來,她致力于把校園建設成為師生持續發展的家園,用“1123”工程科學規劃學校發展,用多元成功理論開發師生潛能,為解決義務教育教育階段農村學校課程開設和教師發展提供了范例。學校先后被評為萊蕪市管理工作先進單位、萊蕪市師德先進集體、山東省教學示范學校、山東省創新教育研究先進單位、山東省素質教育經驗推廣單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接待省內外來校交流學習者6萬余人。
董春玲事跡材料
董春玲,女,37歲,中共黨員,1994年參加工作,萊蕪市鋼城區黃莊鎮丈八丘聯小校長,從教16年,先后被評為萊蕪市感動我們的十大人民教師,萊蕪市校本研訓工作先進個人,萊蕪市十佳校長,萊蕪市教育創新人物;山東省優質課獲獎者,山東省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個人,山東省創新校長,山東省齊魯名校長,全國巾幗建功模范標兵,全國優秀德育課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國家級重點課題“基于實踐的學生成長行動計劃”之子課題“讀書成長行動計劃”課題負責人。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數篇,有省級以上教育科研成果4項,撰寫教育隨筆和管理日志150余萬字。
多年來,她致力于把校園建設成為師生持續發展的家園,用“1123”工程科學規劃學校發展,用多元成功理論開發師生潛能,為解決義務教育教育階段農村學校課程開設和教師發展提供了范例。學校先后被評為萊蕪市管理工作先進單位、萊蕪市師德先進集體、山東省教學示范學校、山東省創新教育研究先進單位、山東省素質教育經驗推廣單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接待省內外來校交流學習者6萬余人。
抓住一個“核心”:用心實現超越
她認為:以資源視野引領學校超越,這應該成為農村學校超越發展的思維核心。她從文化資源、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三個視角挖掘農村學校的優勢所在,幫助學校拓寬發展思路。
首先,她立足班子團隊和教師團隊兩個層面分別確立了工作文化理念,形成了學校獨具特色的品牌文化--“用心善待每一天”。她和大家一起設置了“賞心閱讀”30分、“快樂勞動”11分、“陽光愛眼”15分等讓師生修心、鍛煉于一體,與常規“三步曲”--“快樂大課堂”、“快樂大課間”、“快樂大舞臺”緊密相融,構成了學校獨具匠心的文化滲透環節。
其次,她通過科學規劃學校發展和人力潛能開發,幫助教師擬定促進職業成長的循序漸進--“階梯書”,幫助學生擬定促進學生成長的腳踏實地--“小腳印”,建立促進家校聯系的你我牽手的--“成長卡”,讓學校和師生的發展走上了可持續的道路。
再次,她帶領師生實施“雙十雙百”工程,開展周末大實踐和假期大實踐,讓農村的自然資源在家庭和社會的合作中發揮的淋漓盡致。用她自己的話說:這是給孩子涂抹生命的底色。她說真正有大愛的人是從熱愛腳下的土地成長起來的。
齊濤廳長在今年2月27日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點評說-她讓老師和學生找到了自己;做到了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
建設兩個“載體”,用心促進發展
一是建設優異的教師隊伍。2005年秋天,她提出了骨干帶動工程、讀書成長工程和課題引領工程,幫助每一位教師找回信心,大批教師感覺到自己成長有了方向。2006年春季開始,她倡導班子成員“九個一”的工作常規,對教師的思想、業務成長實行負責指導制,并列入班子成員考評范圍。同年建立起了片區研訓、博客研討、飛地培訓、專家講壇、心智拓展等全方位的教師培訓模式。學校結合“讀書成長行動計劃課題研究”,采用教師自擬讀書計劃和統一擬定讀書計劃相結合的方式,定期考評考級,定期讀書沙龍研討,讓教師走上了讀書之路,目前教師能夠做到主動買書讀,依托學校的書社活動和博客交流及時暢游書海汲取營養。2006年7月,她積極爭取了建校以來的第一個省級實驗課題--“閱讀中外經典,享受讀書樂趣”,從如何寫課題實驗方案入手幫助教師懂得如何做課題研究,讓老師形以科研的眼光審視教育教學的品質。
2007年以來,該校教師教科研成果獎項已經達到20余項,學校為省級以上科研會議提供典型材料5次。據統計,獲得市級以上教案設計和課堂大賽的教師有6人,輔導學生獲省級以上表彰和獎勵的師生達30余人次。師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教育教學質量倍受社會各界贊譽。
二是建設豐富的學校課程。在通過專職化開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她帶領教師通過開發第二技能,解決了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開設中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目前學校共開發出12門選修課程,成立了8個社團組織,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提供了全方位的課程套餐。在此基礎上開發學生第二技能和家長技能,充實了師資隊伍,提高了大家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教育教學的本領。
目前,她提出了“我”就是課程的理念,讓師生、家長意識到人人都是課程,人人都具有影響力,既完善了學校文化,又提升了校園精神,“用心善待每一天”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2009年3月,省教育廳把學校的“提高課程實施能力,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列為推廣典型。
立足提高“三力”,用心履行職責
一是提高學習力。她善于學習和思考,不僅通讀了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的思想精髓,而且有計劃地走訪了近20位省內外優秀教師,至今撰寫訪談筆記60余萬字。她堅持學習與研訓相結合、堅持行動與提升相結合、堅持平臺建設與導師引領相結合,用自己的行動走出了一條適合農村教師成長的路子。在她的帶領下,50多歲的教師也開通了自己的博客,他們從撰寫“日出日落--我的一天”入手,學會了“行動研究”,學會了高效能的自我管理……。
2006年開始,她先后參加了上海、北京、江蘇的教師培訓,除了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培訓外,還自費利用周末和假期外出學習。2008年11月,她作為山東優秀校長代表,參加了教育部組織的國家級小學校長提高培訓班,學習期間撰寫《北京之行》文章達10幾萬字;會后與上海、大連、深圳等部分名師結成聯誼團隊,學校的教師已經和他們建立了網絡教研關系。
二是提高協調力。她善于關注內外連個系統的同事運轉和內外聯姻。她積極爭取教育行政部門、黨委政府對學校的支持,取得他們對學校發展的幫助。2005年年底,學校路面硬化和網絡問題得到解決;2006年年底,她爭取政府支持,成立了學校發展議事會(由教師代表、家長代表、轄區的村民代表、人大政協等代表組成);2007年,區教育局和鎮黨委政府出資23萬余元對學校環境和內配設施進行改造。至今,每年黨委政府都拿出專項資金用于補充師生學習費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定期對學校給予業務指導,政通人和的外部環境對學校發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在此基礎上,她著重營造校內氛圍,通過實施“一校三園”(家長學校、平安校園、書香校園、人文校園)建設工程,努力把學校建成農村的文化高地;她和教師共同商討擬定學校的發展規劃和教師職業發展規劃,幫助學生“以人生導航”專題講座為載體學會人生設計和自我評價,這些做法提高了教師對學校發展的再認識,提高了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
三是提高領導力。她注重整合思想、理念、思維方式進行管理,巧妙利用“零缺陷”原理,對工作做到適度的放權、放手、放心,有能力的教師都能夠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智,都能夠為工作的出色完成作出努力。每一年她都和教師一起拿出固定時間對學校的辦學思想、理念進行深度領會;每個月拿出固定時間,通過心智拓展培訓改變著大家的思維方式。在其經常外出期間,學校管理井井有條,幾名中層干部在副校長的帶領下高效的做事。對校長的高度的信任感,對責任的高度負責感成為團隊成員合作共事的粘合劑。為提高大家的學習力和行動力,她為每一位教師介紹了一位教育專家,教師可以跟蹤他們的成長,和他們交流教育問題等。
她一直堅持上課、聽課和評課,站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她說:當校長不能當一輩子,當教師也不能,而能夠和孩子一起感受著生命的童真和童趣這是做人的本份!她始終對自己的教師和學生充滿希望,她說在教師那里,校長是他工作中最重要的人,尤其是農村的學校。有時她對待教師像對待孩子一樣有耐心,在她親自為教師申請教研課題,對教師加強科研方法的指導,直到大家豁然開朗,經常有這樣的時候,他們忘記了時間和饑餓,但是卻把那個幸福的時刻永遠記在了心中。
2005年,她提出了“讓校園成為師生持續發展的家園”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發展“1123”工程,率先在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教師專職化和技能開發開全了課程,以課程為載體為農村學校注入了活力。老師們都說:“我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激情,當老師原來可以這樣開心和幸福”。《山東教育》、《中國教育報》曾以《激情超越》和《點燃農村教師的激情》為題作了詳細報道。
陳小婭部長曾這樣評價說:“董校長是在用心做教育,看到你們我看到了農村教育的希望,全國有40萬個中小學,有40萬個這樣的校長,有上千萬個這樣的老師,我相信中國的教育是會不斷成長的。”
責任編輯:魏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