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臺鑄師魂
他是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愛心奉獻事跡卻被十幾家國家、省、市媒體報道,廣泛流傳與社會和校園,被稱為教育戰線的活雷鋒;他從教20多年,用誠心與愛心詮釋著“師者責任”,他把關愛孩子看成人生的快樂,用公平、信任、善良感染著每一個孩子和家長,被稱為三尺講臺上的老黃牛。
三尺講臺鑄師魂 奉獻社會寫人生

他是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愛心奉獻事跡卻被十幾家國家、省、市媒體報道,廣泛流傳與社會和校園,被稱為教育戰線的活雷鋒;他從教20多年,用誠心與愛心詮釋著“師者責任”,他把關愛孩子看成人生的快樂,用公平、信任、善良感染著每一個孩子和家長,被稱為三尺講臺上的老黃牛。
他叫王明生,現年42歲,1990年壽光師范畢業,現為山東省壽光市紀臺鎮中心小學級部主任兼班主任。
扶弱濟困,愛心善行感動四方
在壽光市紀臺鎮,王明生長期無私的幫助困難學生和社會弱勢群體的事跡被傳為佳話。
愛心溫暖苦難家庭,感恩教育感染孩子心靈。2012年春天,他從媒體報道中發現了“兩個毛金鵬結對幫扶”的故事后,積極參與了這個感動全國的愛心接力,一方面從心靈和物質上持續關注生活苦難的小毛金鵬,帶頭捐錢捐物1000余元,在鄉鎮教辦和學校的支持下,帶動群眾成立“壽光紀臺金鵬愛心團隊”,為小金鵬捐款捐物5000多元,為社會困難全體捐款捐物近萬元;另一方面把這個同名同姓結對幫扶的愛心故事制作成課件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不僅受到了學校和家長的好評,而且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示范帶動效應,先后多次被《人民日報海外版》、《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幾十家媒體報道。被濰坊、濱海、昌樂等地的學校紛紛借鑒,在教育界反響巨大。
大愛揚起生活風帆,真情托起困難學生燦爛明天。2010年,在紀臺鎮中心小學擔任一年級語文老師兼班主任不久,班內有個聰明好學但又時常精神恍惚的學生引起了他的注意。通過家訪,他了解到這個學生的母親離家出走,爺爺奶奶癱瘓在床,殘疾父親獨自勞作近二百米的大棚。家庭的艱難讓這個六歲的孩子背伏了太多的思想負擔。他決心用愛心讓這個學生快樂起來。組織全班同學為她過生日、組織班內同學和這個學生一起游覽菜博會……從那時起,這種自費溫暖學生心靈的方式就一直持續了下來。他還積極聯系媒體公益組織,為這名學生幫圓新年新愿。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主動加入到這個幫扶隊伍中,為這個學生捐錢捐物近2000元,讓特殊家庭的孩子感受到了社會大愛的溫暖。
躬行善舉,關愛他人傳遞人間真情。幾年來,王明生積極參與愛心公益活動,個人捐款捐物5000元,籌捐愛心衣物1000余件,帶動他人捐款數萬元,帶動和感染了無數群眾和學生心靈。他關注西部貧困地區,帶領學生和社會愛心人士多次參加 “冬暖”行動,先后為甘肅東鄉縣貧困孩子個人捐款500元,籌捐愛心衣物300件,并組織家人自費整理運送;積極參與濰坊濱海“大愛博香”公益募捐,愛心蕩漾百里之外。他和家人自費從壽光駕車到濱海募捐現場為身患重病的幼兒教師王玉香捐款520元,愛心善舉感動了濱海人民群眾,為募捐活動注入了強大的內源動力;關注貧困兒童,用行動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壽光日報》推出了兒童節關愛貧困兒童的消息后,他立即報名參加,幫圓了紀臺、孫集兩個鄉鎮三名貧困兒童的節日心愿;《壽光日報》報道了壽光市上口鎮3歲的張效瑞患惡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后,王明生老師一方面利用品德教育課和孩子們做了介紹,另一方面用飛信向學生家長和愛心捐助群中發起倡議,為張效瑞捐款1580元,并帶動其他熱心讀者捐款數萬元。
用誠心與愛心詮釋著“師者責任”
工作中,王明生用真誠關注每一個學生,走進學生心靈深處,成為學生心靈成長路上的親人和朋友。
1990年,他初為人師,正值學生輟學的高峰期,而家長也對孩子的教育重視不夠,有些孩子因成績不太理想出現了厭學情緒?吹浇淌覂瓤帐幨幍淖,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常常利用休息時間去學生家中給家長和學生做思想工作,雙腳走遍了紀臺鎮蘇丁路以北的每個村莊。一次不行,兩次,三次……由于他的真誠和堅持,很多家長紛紛把孩子送回學校讀書。
“經常見到王老師陪著生病的孩子來打針,”紀臺鎮東方東村衛生室的醫生趙志亭說。每當班里有學生生病時,他便陪著孩子來衛生室打針,下班后再幫助生病的孩子補課。如此,他已堅持了二十多年!捌鋵嵔處熀苋菀桩敚褜W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就行!蓖趺魃鷺泛呛堑卣f。
教學生活中,他用微笑和信任鼓勵每一個孩子,用自己的心靈啟迪著每一個孩子的心靈,讓情感教育回歸教育的肉體,解開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的精神枷鎖,讓孩子獲得了快樂學習的強大內心動力,他用公平嬴得了學生們的尊重,用善良感染著每一個孩子和家長,被他們稱為“最有責任心的老師、所教學生最懂禮貌的老師”。
他用“誠心與愛心”得到了學生和家長們的信任與愛戴,也讓“人民教師”這個稱號的光榮在群眾中得到了最簡潔明了的詮釋。
尊老孝親,行動詮釋美德道義
在同事和鄰居們的眼里,王明生在尊老孝方面同樣為他人做出了表率。多年來,他用行動詮釋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道義。
誠實守信,尊老孝親。十幾年來,他用身體力行對所倡導的“感恩”教育作了生動的詮釋。他傾盡家產,為本已下達病危通知書的父親治病,讓父親的生命之旅又延長了數年。父親去逝后,他又把全部的身心用在了照顧年近八旬的母親上。每天下班后重復著送飯、送水、刷便桶、送煤炭、倒垃圾……十幾年如一日。他用行動感染了妻子和兒女,感染了身邊的同事朋友,用行動譜寫了一曲感人的孝心之歌,成為當地尊老孝親的榜樣。
在孝敬父母的同時,他積極關愛身邊孤寡老人。在聽說昔日同事因年邁體弱生活困難的消息后,他便主動聯系朋友幫助這位生活困難的孤寡老人,帶動當地和北京、濟南、濰坊和海外工作的學生加入救助活動。本人累計捐款捐物數百元,帶動他人捐款捐物數千元,在當地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三尺講臺鑄師魂,奉獻社會寫人生。幾年來,他所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各級征文、演講等比賽中獲獎。有多篇文章、新聞作品被省、市、縣報刊、電視臺錄用。先后被推薦和獲評“四講一樹先進個人”、“助人為樂模范”、“教育宣傳先進個人”、“尊老孝親模范”、“壽光好人”等榮譽。
談起榮譽,他總是淡然地說:“那只是精神花園里美麗的風景,在我心中,那是快樂,更是鞭策和鼓勵,榮譽是有限的,心向慈善和公益的路是無限向前延伸的!彼f,他喜歡蠟燭,因為那更像人生。
談起社會公益,他說:“那是我心中不永熄滅的生命之火,我愿意傾心塑造學生的道德品格,把慈善的理念從小就根植在孩子們心靈的花園之中,讓他們的道德之花永遠發出迷人的芬芳!”
責任編輯: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