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代表為人民
二十多年來,他艱苦創業,努力拼搏,東營市紅十字會社會福利印刷廠也是逐年發展,逐步擴大,先后安置50多名殘疾人就業,創造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人民選我當代表 我當代表為人民

王保全

王保全工作照
王保全,1955年出生于山東省陽谷縣,1988年來到山東省東營市,他響應黨的號召,開東營市社會福利事業的先河,創辦了東營市紅十字會社會福利印刷廠,得到市紅十字會表彰“發展福利事業有功,關愛殘疾人員光榮”。二十多年來,他艱苦創業,努力拼搏,東營市紅十字會社會福利印刷廠也是逐年發展,逐步擴大,先后安置50多名殘疾人就業,創造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王保全先后獲得山東省東營市紅十字會先進個人,山東省紅十字會抗洪救災先進個人,山東省東營市十大文明市民,中華“愛國之星”,中華杰出愛國人士,中華慈善人物,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者,中華全國先進愛國企業家榮譽稱號,他連續三次到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授獎。
2004年,王保全同志被光榮地選舉為東營區人大代表,他深知,作為人大代表,就要對人民負責,要做到真心實意為人民做好事,辦實事,就需要有較強的履職能力和水平。他不斷學習理論知識,總結工作經驗,培養自身思想修養,努力提高綜合素質,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按照人大代表職責,結合本職工作實際,團結和帶領廣大干部職工積極發展紅十字事業。他說:“人大代表不僅是榮譽,更是責任和使命,使命無論是為國家大計出謀劃策,還是為老百姓疾苦奔走呼吁,都是人大代表的光榮職責。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關愛社會,為群眾辦實事是我的責任和義務”。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平時工作中,他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和一個人大代表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力求時刻檢討自己,不等不靠、有條不紊地安排好各項工作,身體力行、努力起到表率作用,他于1988年加入中國紅十字會成為該會會員,現任東營市紅十字會社會福利印刷廠廠長,東營市紅十字會理事,東營市慈善總會副會長。在20多年的時間里,本著“人道、博愛、奉獻”的人道主義精神,認真學習、宣傳和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中國紅十字會章程》及相關法律法規,積極傳播國際人道法和紅十字運動基本知識,為擴大紅十字會在社會上的影響,促進東營市紅十字事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1988年他在東營市創辦了第一家紅十字會福利印刷廠,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辛勤經營企業,通過嚴格管理,企業由小到大逐漸發展起來,效益也越來越好,20多年來每年他都拿出1萬元支持東營紅十字社會福利事業發展和特困家庭大學生救助工作,先后安置50多名殘疾職工就業。特別是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的困難形勢以來,他仍積極相應市政府號召,千方百計保持企業穩定發展,不讓一名職工因企業經營困難下崗并為每個職工繳納五險,保證職工收入不減少、生活不受任何影響,為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
當他看到社會上有很多的殘疾人、孤寡老人生活比較困難,就自愿收養了2名聾啞兒童,供養他們上學到畢業。每年春節、重陽節,他都到敬老院慰問烈軍屬和孤寡老人。2007年,為支持東營市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他把自己準備購買新車的10萬元錢捐給東營市慈善總會,用來做為社會慈善基金。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他帶領全廠職工向災區人民捐款捐物并把本廠剛建成的1000平方米印刷成品倉庫讓給市紅十字會用于救災備災倉庫急用,解決了救災物資無處存放的問題。2008年6月,東營區辛店辦事處皂戶大學生共產黨員劉某得白血病,家無分文,聽說此事后他帶領全廠職工獻愛心捐款4000余元,并向有關部門及時反映,籌備資金解決他看病難問題。為了了解殘疾人的疾苦,做好殘疾人的思想工作,他克服困難學會了啞語和盲文,從而掌握了和本廠聾啞人和社會上的盲人進行心靈溝通和語言交流的手段,為了使印刷廠每個殘疾人都組建幸福的家庭,他甘當紅娘,不惜磨破嘴,跑斷腿為他們牽線搭橋,為他們當證婚人,為他們操辦婚禮,使一對對有情人終成眷屬,并涌現出不少身殘志堅的模范夫妻、模范家庭。
在實際工作中,他始終提倡任勞任怨、自覺刻苦、默默無聞的工作精神,一切從全局出發,重團結、講實效、不推諉。2008年以來,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經常深入到群眾之中,體察民情,反映民聲,踏踏實實為老百姓辦實事,深受群眾的擁戴。勝利油田汽修廠百紡站以東的橋梁塌陷,阻斷了來往車輛和群眾,王保全得知后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得到高度重視,有關部門組織人力進行搶修,使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為做好人大執法工作,他時刻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廣聽群眾意見,收集實時信息,及時反饋,努力解決實際困難。自覺加強黨性、黨風、黨紀和廉政方面的學習,堅持把輕名利、遠是非、躲酒場、正心態做為行為準則,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實踐、去爭取。
王保全同志身上,也許看不到轟轟烈烈,但正是他時時處處從小事做起,用一顆真誠的愛心對待每個人、每件事,小中見大,卻更彰顯這份慈善之心的彌足珍貴。
責任編輯:楊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