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譜和諧 愛心鑄孝道
孫晉娥,女,55歲,嶧城區底閣鎮侯莊村村民。她用自己樸實無華的真情、愛心,30年如一日孝敬自己的公公婆婆,被鄉村鄰里傳為佳話。


孫晉娥,女,55歲,嶧城區底閣鎮侯莊村村民。她用自己樸實無華的真情、愛心,30年如一日孝敬自己的公公婆婆,被鄉村鄰里傳為佳話。
“百善孝為先”,初次見到她時,她正在院子里認真地給婆婆縫衣服扣子,而78歲的婆婆就坐在她的身邊,還不時地指指點點,前面擺放著一個陳舊的針線筐,天真可愛的孫子在不遠處玩弄著撲克牌,祖孫三人的臉上洋溢著一種平淡的幸福氣息。
聽說是來采訪兒媳的,78歲的婆婆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屋,三間客廳收拾的干凈利落,即使是雨雪天,也不見一點泥水。老太太坐下后就打開了話匣子:“俺這個媳婦那叫個好,是萬里挑一的好兒媳,進門30多年了,俺娘倆從沒紅過臉,吵過嘴,待俺比親閨女還要親。”“娘,您老可別這么說,我可沒有那么好,再說了對您好那還不是應該的啊!”說著就把縫好的衣服放在了沙發上,伸手為婆婆攏了攏額前的頭發。“俺有5個女兒,一個兒子,自打兒媳進門后,我們就在一個鍋里抹勺子,這老俗語說啊,牙齒與舌頭還有咬的時候呢?可兒媳對俺就是沒有一句大言語,還盡心地伺候俺,俺都78歲了,眼不聾耳不花,這可全是俺兒媳的功勞。以前家里的日子困難,再加上俺家人口多,兒子在嶧城供電局上班,家里家外全靠俺兒媳一人。那時候天還不亮就得推一大盆糊子烙煎餅,烙完煎餅,做好飯還要下地干活,一句怨言都要沒有。后來,俺又添了二個孫子,一個孫女,俺兒媳天天都忙的團團轉,還不時給俺做些好吃的。1987年的冬天,俺媳婦去臺兒莊那里扒河,回來后都是晚上8點多了,俺發燒不想吃飯,心里就想吃手搟面條,無心給媳婦說了句,媳婦就給俺做了,還加了2個荷包蛋,那是俺吃的最香的一頓飯。第二天俺才知道,媳婦的手在抬筐時給劃破了一個口子。”
孫晉娥對自己的婆婆,公公,那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真情,她用自已柔弱的臂膀演驛了一段段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公公今年82歲了,心臟不好,曾因病而住院兩次。“每次住院都是媳婦照顧,端屎端尿,洗臉翻身,調著花樣讓俺吃好喝好心情好。說真的,俺這個兒媳婦我非常滿意,人家都因婆媳關系難處而頭痛,可是在俺家,我們處的比親人還要親。”
孫晉娥不僅僅對自己的親人如此,對自己的朋友、周圍的鄰居都是一副熱心腸,鄰居有了糾紛,她會出面去調解,誰家有了困難,她會盡力幫助人家。她是一個傳統的農村婦女,在她身上充分體現出關心鄰里、關心他人的傳統美德,她有一顆善良的愛心。村里哪家有困難她都設法幫助,還經常資助生活困難的五保老人和小孩,給他們送禮送吃的,受到了群眾的好評。村里的五保戶李文豐老人逢人便說:“孫晉娥真是個好閨女,經常為我送面送油,一年兩節從沒拉過,還幫我拆洗被褥,打掃衛生。”2007年,她們村一個叫王強的7歲孩子,爸爸出車禍死了,媽媽改了嫁,跟著爺爺過,眼看到了上學的年齡,別的孩子都背著書包上學了,那渴望的眼神讓孫晉娥的心中充滿了愛憐,她拿來200元錢交給了王強的爺爺,還買了新書包和文具,王強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樣走上了學校。
有一句話說的好,安安樂樂才是福,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確,生活即是如此,把一件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做好,在平凡平淡中彰顯人間的真情大愛,孝心孝道。孫晉娥做到了,她用自己的真誠善良譜寫了人世間一曲和諧的音符,為全鎮婦女樹立了榜樣。她的家庭連續6年被評為“和諧家庭”,本人也先后被評為“棗莊好人”、“嶧城好人”、“底閣四德標兵”等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楊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