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傳身教 敬老孝親顯美德
1989年,25歲的馬翠美嫁給了韓莊村青年時凡帝。當時,公公患有腦血栓,行動不方便,干不了重活;婆婆也是體弱多病,還有自小就患有大腦炎后遺癥和癲癇病的大叔哥,丈夫在十幾里外的鎮政府上班,家里的7畝責任田都需要她打理。1997年,71歲的公公的病情加重,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當時婆婆也已70多歲,身體又不好,沒有能力照顧生病的公公。馬翠美覺得作為子女有責任和義務來照顧老人,作為妻子應該為丈夫分憂。伺候公公吃喝洗漱不是什么難題,可是伺候他大小便卻成了難題。剛開始的時候,公公說什么也不讓,一定要等到兒子回來。馬翠美對公公說:我是晚輩,您是父親,女兒為父親做這些都是應該的。在她的勸說下,公公打消了顧慮。有一次,公公便秘,馬翠美二話沒說,戴上手套為老人摳便,老人順利地便了出來,她則累得滿頭大汗,老人感動得老淚縱橫。但是,現實并沒有因為她的善良而憐憫,2004年5月,老人帶著幸福的微笑離開了人世。
2007年,大叔哥癲癇發作,病情進一步惡化,整天到處亂跑,無形中又給馬翠美增添了勞動量,她每天既要照顧婆婆飲食起居,又要看護大叔哥。2007年底,大叔哥也離開了人世。
1999年5月,73歲的婆婆也患上了腦血栓,女兒剛剛7歲的馬翠美肩上的擔子又添加了重量。早晨起來,先是為婆婆接大小便,擦洗身體,給老人按摩,幫助老人活動肢體。做好這一切,她又要給老人做飯,然后一口一口地喂她吃完。還要照顧孩子和料理責任田。每天,馬翠美都要忙到深夜。由于老人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常常是馬翠美剛洗干凈,她又弄得全身、滿床都是,可是馬翠美從無怨言。為了排遣老人的寂寞,從本就拮據的家庭開銷中,節省出200元錢,給婆婆買了輛輪椅,經常推著婆婆到戶外曬太陽、看莊稼,和周圍的老人交流。有時她看到老人的心情不好,就想方設法逗老人開心,直到老人樂了為止。在她的精心照顧下,老人雖然長時間躺在床上,可是從未生過褥瘡,精神狀態一天比一天好。在她的精心照料下,面色紅潤,病情逐漸好轉。
互敬互愛 夫妻情深令人羨
談起自己的妻子,馬翠美的丈夫時反帝言語里充滿了溫柔。多年來,時反帝已經習慣了妻子在身后的支持。在他看來,自己的妻子是賢內助,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每到逢年過節,馬翠美是最累的。一大家子的飯菜除了要提前好幾天準備外,還要避開家里各個成員不喜歡吃的東西,每次都大費腦筋。有時,丈夫時反帝勸妻子:“要不咱到外面找個餐館吃點兒得了,別那么累了!”但馬翠美覺得,一家人只有圍坐在老人身邊才有過節的氣氛,而且她知道,婆婆喜歡一家人在家里慢慢吃、慢慢聊。兩口子幾乎沒有因為什么事情紅過臉,當意見不統一時總是能夠用理智的態度去溝通與交流,實在解決不了的,就把家里其他成員請出來當“裁判”,通過家庭民主生活會來解決問題。這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常常引來鄰里、同事、親朋的羨慕和稱贊。
熱心鄰里 助人為樂受稱贊
馬翠美在生活中熱心、善良,經常幫助鄰居解決家庭中困難。哪家有個大事小情,都有她忙前忙后的身影。“嬸兒,我要出門,先把鑰匙放你這,等我媽回來拿啊!”一個15、6歲的女孩將鑰匙交到馬翠美手上。“這是俺鄰居小盈,有時她媽出門沒帶鑰匙,她就把鑰匙放我這兒,她媽一看家里沒人就會直接來找我。”話音未落,小盈的媽媽就進院了,“我老是忘帶鑰匙,干脆以后長年放一把鑰匙在你們家得了。”小盈媽一邊說一邊接過自己的鑰匙,“我們都很放心將鑰匙放在她嬸這兒,他們夫妻倆為人都很好,也特別熱情。”
馬翠美的言談話語、為人處世讓晚輩們都很佩服。她說話簡練而委婉,語氣親熱而又幽默。無論人前人后,她不輕易談論別人的是非,逢人只說別人的好,從不傷害別人。村里的姐妹們、年輕的孩子們遇到不會處理的人情世故,去問她,她總能給出不錯的主意。鄰里間的矛盾、錢財上的糾紛、生活中的難題,只要馬翠美知道了,就一定會幫忙處理。
23年如一日,馬翠美用真心、真情、真愛營造了一個和諧的家庭。她不僅是好兒媳、好妻子、好母親,更是村里熱心的好人。像她這個平凡的人物或許無法上感動中國,但是她的確是感動了我們,她一直都在用平凡和愛心譜寫著人生的樂章。
責任編輯:余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