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42萬只粽子為兒還債
一段時間以來,家住廣饒路社區丹山路的居民趙麗華為了還清給兒子修建良治病時欠下的債,天天包粽子外賣,8年共賣出42萬多只粽子,還債共計22萬多元的事跡不脛而走、已成為登州路街道居民的美談。她的故事讀來令人唏噓、也感人至深。

一個粽子賺幾毛錢,靠自己的雙手包了42萬只粽子還清22萬多元外債,近日,一曲母愛無邊、感恩無價的感人事跡在登州路街道廣饒路社區廣為流傳。而一段時間以來,家住廣饒路社區丹山路的居民趙麗華為了還清給兒子修建良治病時欠下的債,天天包粽子外賣,8年共賣出42萬多只粽子,還債共計22萬多元的事跡不脛而走、已成為登州路街道居民的美談。她的故事讀來令人唏噓、也感人至深。
一、噩夢篇——從死神手中奪回兒子
故事還得從2005年4月說起,趙麗華的生活在那個時候被徹底打亂,她在交通學校讀書的兒子修建良,原本身體健健康康,卻突然發起了持續低燒,按感冒治了半個月后,病情出現惡化,修建良休克,被送進醫院。很快,媽媽趙麗華就接到了醫院發來的病危通知書——她兒子患的是病毒性腦脊髓炎,一種罕見的腦部病毒感染,當時全世界都沒有治愈的病例。
晴天霹靂,趙麗華的天突然間塌了下來,那是怎樣的心痛啊!趙麗華不停地哭著呼喊,但兒子毫無知覺。一天一夜后,她想明白了,兒子病了,自己應該擦干淚水、更加堅強,哭解決不了問題。從此以后,她的身影就沒有清閑下來的一刻,兒子在醫院住了113天,期間她自學針灸,再配合西醫的治療,希望救回兒子。一天早晨,護士查房時發現修建良手指顫動了一下,醫生趕忙過來檢查后,對趙麗華說:“你兒子有救了,真是奇跡!”功夫不負有心人,2005年7月27日,趙麗華的兒子出院了,盡管留下了智力、肢體上的殘障,但兒子卻活了下來,這給了趙麗華很大的安慰。
然而,趙麗華沒來得及高興就又感覺到了如山般的壓力,兒子住院期間,她每天要應付高達六七千元的搶救及藥物費用。三個多月里,她借遍了所有的親朋好友,甚至在醫院門口跪地乞討了18天。“我永遠忘不了,一位大娘掏出了兜里僅有的兩分錢遞給我,她說閨女,我沒收入,就這點。但我還是給她磕了一個頭說,一分錢你也是我的恩人。”那段時間,包括醫護人員和病人家屬在內的許多人都被她的執著打動,“有200多位好心人救助過我們,其中3萬多元是人家偷偷塞給我的,還有22萬多元我能找到捐助人。”趙麗華用一本筆記本記下了每一筆捐助人的姓名、電話以及款項,她下決心要還上這筆債,回報好心人。
二、堅強篇——支攤賣粽子還欠債
趙麗華在9歲時就跟鄰居學會了包粽子,起初,她把包粽子當成一種好玩的手藝。8年前,這個愛好成了她的職業。
兒子患病后,趙麗華無法兼顧工作,只好主動“下崗”,在家專心照顧兒子。但僅靠丈夫每個月1100元的微薄收入,很難維持日常生活,兒子吃藥的錢沒著落,還債更是沒影的事兒。于是,她硬著頭皮走上了擺攤賣粽子的路。“每天半夜3點起床包包子,6點出攤賣早餐,10點收攤,回家包粽子,下午4點再出攤,晚上干到6、7點,吃完飯接著包粽子,10點左右睡覺。”趙麗華說,這是她一天的作息表。趕上端午節粽子,一天要賣1000多只粽子,她和丈夫需要成宿熬著。為擠出時間給兒子按摩,趙麗華不斷琢磨怎么能把粽子包得又快又好。為了兒子,再苦再累她也愿意,而兒子對此似有心靈感應,回應給她的是燦爛的笑。
三、感恩篇——花樣多量足價格好
每天下午16時,在廣饒路與登州路交界處,趙麗華都會推著簡陋的小推車準時出攤了,每走一步車輪都會“嘎啦啦”地響,車上拉著白色的小木箱,上面用紅油漆寫著“粽子、包子、稀飯”,兒子修建良緊緊跟在身旁,由于重病留下了后遺癥,他的步履有些蹣跚。而抵達街角處,趙麗華麻利地支好攤,剛打開鍋蓋,熱騰騰的一陣粽香飄過,很快就能吸引過往的市民。
經常來買粽子的老主顧們都知道,她的粽子味道沒得說,糯米一點不摻假,家里雖然不幸,但她做的是貨真價實的東西,趙麗華對此很堅定:“咱家是有點困難,可做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把心放正了,人家才愿意幫你。”
趙麗華心里清楚,因為常年在這里賣粽子,鄰里街坊都聽說過她家的困難,所以很多人買粽子都是為了幫幫她。她自己知道感恩,所以刷粽葉、包粽子從不糊弄。
趙麗華說,她包的粽子從蜜棗、花生、豆沙,到板栗、蛋黃、鮮肉,有多達15種。趙麗華始終堅定一個信念:“人家幫我愿意買粽子吃,我就得多開發點品種,讓人家吃得高高興興。”她包的粽子生米就要1兩半,一年用掉的糯米就多達8000斤。但最便宜的粽子只賣1.5元,除去成本,不算人工費,賣一只能賺兩三毛錢,這利潤比很多同行低了60%左右。但她從沒有提價的想法。
這么多年來,趙麗華始終銘記的是一句話:人要懂得感恩,趙麗華對此從沒忘記,每只粽子里都浸泡著一家人感恩的心情。
四、心愿篇——為了兒子再干30年
2010年,在趙麗華的精細照料下,兒子一點點好轉,可以下地、能叫“媽媽”、自己洗衣服,甚至會簡單算術。盡管他的智商停留在小學一年級的水平,但正在慢慢恢復正常人的生活。
為了讓家里的生活再好一點,趙麗華找了一份時間靈活的工作貼補家用,也鍛煉一下兒子的獨立生活能力。每天早晨7點50,趙麗華和他丈夫去單位,上午剩下兩個小時,攤子就交給兒子打理。
受到媽媽感染,兒子修建良也格外懂得施愛。據趙麗華介紹,兒子語言表達比較遲緩,但心思特別細膩。隔壁鄰居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爺爺帶著六十多歲的兒子,兩個大男人不會做什么好飯菜。兒子知道后,每年自家包餃子,都央求她送一盤給鄰居。樓上住著一位盲人大爺,只要兒子看到了,一定會攙扶著他送到家門口,其實修建良自己上下樓梯都挺困難的,下樓梯只能蹦。
有一次,修建良看到一位父親推著患腦積水的兒子來攤上吃早飯,就主動幫人家推輪椅,吃完飯還偷偷跟媽媽說,千萬別收他們的錢。趙麗華感到很欣慰,她和兒子都明白,從前家里困難連一碗豆漿都喝不起,是好心人一點一滴幫襯他們才有了今天。現在自己有點能力了,肯定要加倍回報社會。
趙麗華說,還上了債務,她多少可以喘口氣了。面對兒子生病后留下的后遺癥,她還不能停下來,“今年我50歲,希望能再干30年,給兒子攢出治病養老錢。”,趙麗華的話,讓人感受到了粽子媽媽一種對兒子的愛、對社會的愛、對生活的愛,有了這樣的愛,又有什么困難跨不過去呢!2013年年初,趙麗華因包粽子被上海東方衛視“粽子達人挑戰賽”選中參賽,即使在高手云集的南方,她的包粽子紀錄也至今無人能破。任何困難都必將在這樣的媽媽手下低頭,幸福正在不遠的地方向趙麗華一家招手!
責任編輯:楊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