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見精神
——農民周承山勇救落水女童的事跡
2012年6月16日下午兩點半,昌樂縣營丘鎮叢閻村村民叢炳芳,經歷了與女兒趙明慧生離死別的驚人一幕。村民叢炳芳對我們說:“當時我帶著女兒到村莊附近的馬宋水庫洗衣服,因女兒貪玩不慎掉入水中,出于本能,我拼命地喊:救命啊,救人啊,快救我的孩子!”這時從不遠處跑來了一個五十多歲的男子,順著我指的明慧落水的地方跳了下去,可是,這時孩子已經不見了蹤影,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岸上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只見那救人的男子,一次又一次的潛于水中,這時有幾個好心的群眾,也迅速地向出事的地點聚來,只聽見有人喊,找到了,找到了,只見那男子托著女孩艱難的向岸邊的人群游來,岸上的群眾大聲喊,使勁,加油,快。這時只見那男子一會兒浮出水面,一會兒被水淹沒頭頂,可見那男子已力不從心。只是救人的欲望和自己要堅強活下去的心態,使得他用盡全身的氣力,奮力向岸邊游去。在岸邊群眾的幫助下,那男子終于把女孩救上了岸,一位有經驗的群眾,彎下腰拍了拍女童的后背,那女孩“哇”的一聲,吐出了肚子中的水,慢慢地緩過氣來。由于水涼和體力的透支,那男子也被過來幫忙的群眾拖上了岸。
三天后,我們在濰坊市市立醫院了解到,救人的男子叫周承山,是濰坊市濰城區望留街辦河灣村村民,今年五十六歲。救人的那天,他正與幾個好友在馬宋水庫釣魚。有人問周承山,當時你為什么去救孩子?他說:沒有為什么,救人是應該的。后來周承山的家人告訴我們:他回到家后,就感到渾身沉甸甸的,很是疲憊就早早的睡了覺。晚上11點多鐘,前胸痛并發燒到39度,就到村衛生室打針消炎止痛,兩天沒有好轉,就住進了市立醫院,市立醫院檢查結果是水嗆,肺不張,發燒38度不減。后轉入濰坊市人民醫院繼續治療。
救人是應該的。從一個中國的農民的口中說出,并且踐行了自己的行動。這是多么樸實的語言,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救人是什么?就是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己,有時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命。要做出這樣的選擇,表面上看起來挺簡單,也就是一剎那的事,實際上它是一個人道德世界觀形成的具體體現。周承山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他從小就受得了良好的學校教育和家庭的熏陶。在孩童時,雷鋒、黃繼光、董存瑞就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周承山在上小學時,毛澤東親筆題詞,號召全國人們向雷鋒同志學習。雷鋒到車站做義工,到工地幫工人叔叔運磚塊,這些的這些,從小就在周承山的腦海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周承山天天想做雷鋒那樣的人。在課本上黃繼光舍身堵搶眼,董存瑞舍身咋碉堡的英雄形象,就像放電影一樣,時時刻刻在周承山的腦海里翻來復去。這些都是周承山勇救女童事跡的積淀。
周承山成年后,還經常幫助貧困的孩子,學生王小娟因家庭困難,上小學四年級時輟學在家。周承山得知后,送上500元,通過耐心細致地思想工作,終于幫她重新回到了學校。
鄰村低保戶宋大爺,無兒無女,生活比較困難,周承山也經常去幫忙,有時還送上米和面粉,當宋大爺生病時,他也在第一時間,把藥送到床前。
周承山受父輩的影響,在家中尊老愛幼。周承山的老母親今年已經84歲高齡,身體健康,這與周承山的孝順關系極大。到了冬季,他總是把爐子生的暖暖的,到了晚上九點多,才將爐子封起來,早上六點鐘又把爐子打開弄得旺旺地,一個冬季老人都沒有感冒。做了好吃的,周承山總是先給母親留出來,讓母親先吃。母親的衣服,是周承山陪妻子到超市去買的,夫妻倆總是根據不同的季節,給母親買時令的衣裳。對待妻子,他也做到了互敬互愛。由于周承山的孝順,使得他人緣關系極好,大凡認識周承山的人也都受到他的影響。
周承山在村委工作期間,村里的事情,他總是跑在前面,任勞任怨;有時村里資金緊張時,他就先為村委墊上,從沒有計較個人的得失。周承山為了豐富村里的文化生活,他發揮自己的懂建筑的優勢,帶領村民義務為村里建設了籃球場地,極大地豐富了本村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凝聚力。這一舉動即節省了村委的財力,又提高了村民的集體主義意識,深受村民的擁護和和村委的支持。
周承山還深深地認識到,只有國家的安全,才有人民的幸福,周承山對兒子說,好男兒應志在四方保家衛國,你要用你的知識和體魄,為祖國建功立業,兒子在父親的教導下參軍報國,受父親的熏陶,兒子在部隊積極表現,現在周承山的兒子周鵬已經轉為士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這樣好的父親,兒子也一定是優秀的。人就是這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救人是應該的,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所提倡的和正在形成的道德風尚!
周承山勇救落水女童的事跡發生后,在濰坊大地掀起了學習周承山的熱潮,他的事跡,先后在濰坊晚報新聞焦點版登載,在直播濰坊欄目中播出,他的事跡,必將對中華民族的道德修養,產生積極的和深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