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的胡山情
章丘市文祖鎮馬家峪村有座陡峭的山名叫胡山,山上景色優美,還有不少人文古跡,但是山路陡峭,令許多游客望而卻步。五年前,村里的退休教師馬道沁心頭燃起了修條平坦山路的想法,于是他自掏腰包,在陡峭的山腰上壘起了石階,修了一條山路,方便了每個登山游客。


章丘市文祖鎮馬家峪村有座陡峭的山名叫胡山,山上景色優美,還有不少人文古跡,但是山路陡峭,令許多游客望而卻步。五年前,村里的退休教師馬道沁心頭燃起了修條平坦山路的想法,于是他自掏腰包,在陡峭的山腰上壘起了石階,修了一條山路,方便了每個登山游客。
為方便游客上山,決定修上山道路
胡山就坐落在馬家峪村東北方向。馬道沁的家在村子西側,從他家院墻西側的水泥路往北就是通往胡山的山道。
2008年的陰歷九月初九開始修路,那一年,他70歲,正好也是重陽節。“因為沒有正兒八經的山路,我們這些村里人還能自己摸索著爬到山頂,外地人來爬山很容易迷路。”馬道沁說,一到夏天,山上雜草密布,更容易迷路,一到下雨天,根本就沒法進山了。自那以后,他就開始琢磨著要修條山路,讓登山的人爬山更方便。
克服重重困難,鋪就愛心道路
在馬道沁家正對著村子那條水泥路的西側院墻上,有一個“游胡山沿路標走”的牌子,這是馬道沁特意制作的。沿著他家西側的水泥路往北走50米左右,就到了胡山的山腳,耗牛山與胡山相連,只有通過耗牛山才能登到胡山山頂。牦牛的山路上每隔幾米,就會出現白色和紅色涂料做成的箭頭,是用來讓游客辨別上山道路的標記,路口交叉處用箭頭作標,同時,在路邊高處用石頭砌成一米多高塔型標志,并用石灰涂抹成白色,一公里的山路,這樣的特殊路標有二十多個。道兩邊,馬道沁還栽種了榆樹。穿過這一個個類似于烽火臺的石頭堆,就到了胡山的半山腰。在這里,馬道沁搭建了一個茅草棚,并砌起了通往山頂的石階。臺階上,有090909幾個數字。馬道沁說,這是抹上水泥后,用鐵絲做了數字的模型印上去的,說明2009年9月9日時修到了這里。砌臺階的石頭,大的有四五百斤,小的也有百十斤。馬道沁說,石頭是從山上現找的,找到合適的石頭后,再用繩子拉住,勾住樹,一點點往下運,難以想象70多歲的馬老是怎么完成這項工作的。為了修這些石階,他還自己掏錢雇了幾個石匠,從山上選石頭運下來。馬道沁和石匠將石頭仔細打磨安放,終于在半山腰處修好了一條有89級臺階的山路。就在這條山路上,馬道沁在路上用紅漆標了“八步緊”、“林海云帶”幾個景點。此外,從馬道沁所修的路上過,能就近欣賞胡山的鷹落石、西門等風景。
做點好事不求別的,只為家鄉越來越好
路修好了,還得經常養護。只要不下雨,他都會扛著锨鎬上山,養護道路。現在還堅持每周去查看山路,每年夏天用鐮刀砍掉山路兩側的野草荊棘,還在路兩側打了農藥。除此之外還得把路面上的雜草用鋤頭清除,石塊用鐵锨鋤到路邊,山洪沖得變形的土階用鎬刨出臺階。有一些外地來的市民爬山時辨不清方向,尤其是草木茂盛的季節。馬道沁總會不厭其煩地給他們指路,有時他還會親自帶游客攀爬到胡山山頂。
馬家峪村委會成員馬廣禹說,自己是馬道沁老師的學生,老師這么大年紀還能想著免費修山路,很讓人感動。對此,馬道沁笑著說道:“我一輩子生活在這里,對這座山有很深的感情,這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不為別的,就是希望家鄉變得越來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