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實地 服務群眾
——記東明縣焦園鄉后黃集村黨支部書記黃宏力

在東明縣焦園鄉后黃集村有一位年輕有為的好干部,他叫黃宏力,是后黃集村黨支部書記。盡管只有四十來歲,盡管當上村支書才短短四年,可他盡心盡力服務群眾的精神,踏踏實實為老百姓辦事的作風,已深深扎根在后黃集村村民心中,在村里一說起黃宏力,無不交口稱贊。
2008年,黃宏力當上了該村黨支部書記。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后黃集村與河南省馬目村搭界,兩村群眾經常來往,當時一些村民對通往馬目村的道路有怨言。這件事讓黃宏力放在了心上,在他的建議下,在他多次與馬目村干部協商下,雙方最終達成共識:將這條路硬化成水泥路面,兩村各承擔一半的工程量。修路就要花錢,為了籌措資金,他跑東跑西,想盡了辦法,最終在沒收群眾一分錢的情況下,鋪起了寬3.5米,長2000米的水泥路。
2009年7月,在鄉政府大力支持下,他領著村干部親自下手,拆除了村大隊部的老房子,建起了5間新房,硬化了地面,改善了村“兩委”辦公條件。同年,為達到群眾的“旱能澆,澇能排”要求,他親自在農田里跑了幾天,查看地形,在村民代表一致同意下,找來兩臺挖土機,在村南地和村東地開挖了4條溝渠,總長2500米。第二年,這4條溝渠發揮了重要作用,近400畝耕地免受了水災,莊稼獲得了豐收。
2010年8月,在村北地有一條生產路,因中原油田的大油罐車經常路過,路面被壓壞,影響到村民出行,群眾有一定意見,黃宏力知道后,立即與油田方面交涉,經努力,由油田出資對這條道路路面進行硬化,修了800米的水泥路。
2011年7月,村里幾位住在胡同里的群眾開始有意見了,他們找到黃宏力訴苦,說一到下雨天,胡同里到處是泥、水,小孩子出門上學經常滑倒,如果將胡同里的路面也硬化起來就好走多了。有求必應,是黃宏力一貫的作風,他隨即召開了村干部會議,經討論,大部分村干部同意把胡同路面也硬化起來。說干就干,一是籌措資金,二是找施工隊,連著忙了兩個多月,終于將全村5米以上的大胡同都修上了水泥路,全長2800米。
黃宏力對村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樣非常重視,2010年,村里十幾個愛好文藝的婦女成立了腰鼓隊,黃宏力知道后,非常支持,在他的提議下,村大隊出資為腰鼓隊購買了腰鼓、服裝等道具。2011年,根據村里老人的意愿,黃宏力又組織人員去定陶縣,投資3萬余元,購買了20多套健身器材,安裝在村里空閑地方,為他們健身提供了條件。同年,又將大隊部修整一番,建起了文化大院,裝修了兩間房子,建起了農家書屋,購買了3組書架和部分桌椅;他又積極聯系縣、鄉文化部門,為書屋爭取了近2000冊圖書,現在書屋每天都有人管理,對群眾免費開放。這些努力,在無形中就有效提高了后黃集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做為一名村干部,有效化解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也是一項重要工作。2010年8月份,該村村民于留柱與于榜柱兄弟二人因一些小小的家務事鬧了起來,兩人還動了手,在村里影響非常不好。黃宏力知道后,連夜做他們兄弟二人的工作,大到國家法律,小到血濃于水的道理,最終說服二人互相認錯,達成諒解,并向四周鄰居道歉,平息了事態。
后黃集村是一個農業大村,每年春節一過,年輕勞力紛紛外出打工。任村支書以來,黃宏力一直有個愿望,那就是帶領群眾興辦工廠,帶領群眾共同發家致富。為了實現這個愿望,近幾年,他每年都抽出兩個月的時間外出找項目,學經驗。經歷幾次坎坷后,2011年,他終于找到了合適的項目,是與河南省蘭考縣三環木業有限公司聯合,生產木板家具。現在,他的小工廠就設在后黃集村北,小廠面積不大,有2畝多地,村里有30位村民在他的廠里上班,年生產、加工木板400余方,年創利潤26萬元。黃宏力看著自己的廠子,滿有信心地說:“再過兩年,年創利潤將達到100萬元,招收俺村100人來上班。等以后廠子形成了規模,推行股份制,讓每位村民都入股,我要帶領大家伙共同致富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