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泉城更美好的獻策者
多年堅持不懈的建言獻策,政府稱他為“謀士”,百姓視他為“知音”。自2009年以來,他獲得了濟南市在社會上評比的諸多獎項和稱號。省、市10余個執法部門聘他為“特邀監督員”。他被海關總署授予“全國海關優秀共產黨員”是全山東境內海關唯一受到中紀委“嘉獎”的先進個人。

辛安工作照

辛安生活照
辛安是一名在泉城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的“老濟南”,自2004年起,化名“欣向泉”,意為“心中向往泉城更美好”,“潛伏”5年向政府提出建議和期盼。九年以來,他寫出的建言書達100余封,600余項(次)建議,達16萬字,大部分得到政府的采納和落實,他所提建議得到省長、市委書記、市長等10余名省、市領導的回信、回電、感謝和批示。多年堅持不懈的建言獻策,政府稱他為“謀士”,百姓視他為“知音”。自2009年以來,他獲得了濟南市在社會上評比的諸多獎項和稱號。省、市10余個執法部門聘他為“特邀監督員”。他被海關總署授予“全國海關優秀共產黨員”是全山東境內海關唯一受到中紀委“嘉獎”的先進個人。
化名“欣向泉”,向黨委、政府建言獻策
無論是在酷日當頭的夏季,還是在滴水成冰的冬季,一個兩鬢斑白的“老濟南”,獨自穿梭在泉城大街小巷,用手中的相機和筆記本,發現濟南的亮點,也鎖定泉城的不足。他不時停下來與市民交談,了解市民對城市發展、建設和管理的評價與期盼。這就是在泉城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的辛安,他把大半生的情感、精力和心血都傾注到對這個城市的熱愛、眷戀和奉獻上。
自2004年起,他化名“欣向泉”,“潛伏”5年向各級黨委、政府提出了105條長達2萬字的建議和希望,如《評述濟南市發展建設的“美與差”》、《濟南人應迅速提高省會意識》等10余封建言書。許多建議得到了省、市領導的批示,但政府和媒體只見其文,不見其人,甚至通過媒體尋找他。
2009年,他“潛伏”5年后,被市委宣傳部發現后浮出了水面,他繼續不負眾望、不辱使命、聽取民意,寫出了高質量的建議書。600余項建議涵蓋了濟南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建設、管理、法治等諸多方面,每一條建議都包含著他的摯著、心血以及對這個城市的責任和期盼。其中,他對辦好全運會的多項建議,得到了姜大明省長親筆簽名回信;三任市委書記都多次對他的建議表示感謝并批示有關部門調研落實;多名副省長等都對他致謝并批示有關部門吸取合理建議。他所提建議大多事關城市建設、管理和民生之事,如改造棚戶區、治理“三大窗口”、擴展“三大名勝”、拓展幾十條道路、治理城中河、整治開放小區等,他還被群眾推舉為代言人,妥善化解了400余名題錄宿舍住戶聯名上訪等群眾事件。
建議背后,辛安走遍了濟南市東西南北,幾乎所有的背街小巷,有時一轉就是大半天。近年來他購買了3輛自行車代步,已騎壞了2輛。辛勤的汗水總能灌溉出豐碩的成果,政府和群眾也給了他諸多榮譽,他先后獲得了“濟南市城市面孔十大人物”、“感動濟南年度人物”、“濟南市首屆十大責任市民”、“我為《政府工作報告》建言獻策先進個人”、“我愛泉城百姓城管名譽隊長”、“評選泉城新八景市民評審團團長”等榮譽和稱號,并當選為省政協“旁聽代表”,被許多執法機關聘為監督員。
平凡工作中為城市增光添彩
辛安于1987年轉業到濟南海關工作,歷任辦公室、政工、黨務、工會、紀檢等多個部門負責人。工作期間,他負責濟南海關文字材料,在當特派員期間又編寫《特派員工作簡報》,很多材料被海關總署在全國轉發;他寫出了青島海關13年部分史志初稿,達25萬字;又寫出了濟南海關開關20年大部分史志初稿,達20萬字。由于工作突出,他連續七年被濟南市委機關工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被青島海關、濟南海關評為“先進工作者”并立功受獎、被海關總署表彰為“全國海關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海關優秀紀檢檢察先進工作者”。尤其值得他珍惜和肯定的是,由于他工作成績突出,于2007年1月受到中紀委、監察部聯合“嘉獎”,這是建國以來全山東境內海內唯一受到中紀委表彰的先進個人。
本來可以退休在家頤養天年的年紀,卻放棄與兒孫同樂的時間,冒著寒風酷暑奔波在外,為城市發展絞盡腦汁。他不僅給政府提建議加大對民生工程的投資,個人還自費7000余元整修了所住宿舍區的路面,并多次捐款給災區,至今找人打字、復印和郵寄信件的花費,已經數千元。可喜的是,他的行動已喚起眾多市民積極為濟南市的建設和發展建言獻策。我們也期待著,“為泉城更美好而建言”在這個城市中更多人的心中成為一種習慣。
辛安同志把大半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部投入到用文字反映單位、城市的“美與差”;用書信表達對濟南的“愛與盼”;用紙張書寫海關的“歷史與發展”,用人生譜寫一名濟南市民的“平凡”與“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