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維修四十年
張連煒是膠州市市南小區的一名普通退休職工,1959年他入伍時就在部隊的電工班服役,1970年退伍后,雖然幾易其職,但一直沒有離開過電工崗位,從在部隊開始,他就用勤學苦練學到的電工技術幫助身邊的人維修電器,不論刮風下雨、無論嚴寒酷暑,他總是隨叫隨到,而且不收百姓一分錢,就這樣他一干就是40年。


張連煒是膠州市市南小區的一名普通退休職工,1959年他入伍時就在部隊的電工班服役,1970年退伍后,雖然幾易其職,但一直沒有離開過電工崗位,從在部隊開始,他就用勤學苦練學到的電工技術幫助身邊的人維修電器,不論刮風下雨、無論嚴寒酷暑,他總是隨叫隨到,而且不收百姓一分錢,就這樣他一干就是40年。如今的張連煒已是古稀之年,回憶起多年義務維修電器的事情,他滿面春風、滔滔不絕,每一次幫助他人解決了困難后,他都會感到心情暢快,身心愉悅,他說幫助別人真的可以給自己帶來無盡的快樂。現在,最讓他欣慰的是他收的30多個徒弟也都利用他所教授的一技之長,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鉆研電工技術練就過硬本領
1959年剛滿20歲的張連煒應征入伍,在部隊的電工班主要從事電器檢修工作,工作中他刻苦努力,樂于鉆研,沒過多久就成為了電工班的業務骨干,一次,天將下暴雨,部隊附近的村里用來灌溉的發電機壞了,焦急的村支書找了不少人都修不好,無奈之下找到了部隊電工班,張連煒了解情況后,不由分說,就和鄉親們一起將發電機抬到電工班,經過仔細檢查后,他斷定主要原因是電機受潮,只要將其烘干就可以正常運行了,于是他找來幾個100瓦的大燈泡安在電機上,幾個人24小時輪流看護電機。第二天,村支書再次過來后,電機已經能夠正常運轉了,為了感謝張連煒,村支書還代表全村人給他送來了錦旗。退伍后,他先后到膠州麻紡廠、即墨造船廠、膠州制氈廠等單位工作,一直擔任電工班長。這期間,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幫助他人維修電器,幫助過的人已經不計其數。
如今,在老人屋子里有一個紙箱子,放著各種畫滿了線路圖的本子。張大爺說,這箱子里面都是他退休后做的讀書和維修筆記,退休10多年里,不知不覺也已經攢了50多本。為了能跟上時代潮流,他每個星期至少要去一趟膠州書城,購買新書學習新的電器電路知識。 老人家里到處都能看到親手制造的電器。一般燈泡只能使用一到兩年,而經他組裝的LED燈泡的使用壽命則增長到5至10年。
熱衷助人為樂不求任何回報
張連煒幫助別人修理電器有兩個原則,一是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請他幫忙,他都一視同仁,欣然前往。二是幫助他人修好后,不收禮品,也不吃飯,最多喝一杯熱水。在即墨工作時,即墨機械廠的負責人聽說張連煒技術過硬,慕名找到了他,原來他們從德國進口來一部機床,但是全場上下沒有人能夠將它組裝起來,張連煒看了圖紙,爽快的答應了。因為從未接手過這么大的工程,張連煒白天研究圖紙,晚上就查閱資料,天天忙到凌晨一點多才睡覺。經過半個月的鉆研,機床終于組裝好了,實驗成功那天,全廠上下都沸騰了,機械廠負責人將組裝費送到他手里,但是他說什么也不要,最終機械廠制作了一面錦旗送到張連煒所在廠里。
同小區的鄰居莊先生一家2011年下半年才搬來該小區,2012年春節,莊先生一家人正在看春晚,突然聽到“砰”的一聲響,家里瞬間一片漆黑。當時已經是夜里10點多了,莊先生硬著頭皮找上了張連煒老人家,老人二話不說立馬收拾起電工包就來到莊先生家。 據了解,張連煒老人轉業到地方后,僅是住在周圍的鄰居就幫助了200余家。“他不光不要錢,還往里搭錢,零件費也得一萬多塊錢了。”張大爺的老伴孫阿姨說。
教授徒弟本領繼續傳遞愛心
退休后的張連煒空閑時間多了起來,他一邊繼續幫助別人維修電器,一邊尋思收個徒弟,將他的技術和愛心傳承下去。張連煒平時喜歡炒股,一次在證券公司看盤時,聽到兩個青年在商量找工作的事情,他主動湊上前去說,“跟我學電工吧,我分文不取。”兩個人先是很詫異,后來留了他的聯系方式后就走了,兩個月后,其中一個人聯系張連煒說想跟著學電工,張連煒欣然同意。接下來的幾個月,張連偉手把手的教他,直到學生全部學會,而且真的分文沒取。“有一個徒弟以前是搓澡工,每個月的工資只有幾百塊錢!”張大爺說,當時在外面洗澡的時候,他看到這個小伙對電器很感興趣,當即就把自己的電話留給了他。“我用自己總結的方法,用了一個月就把技術教給了他 ,現在他在工地上一月能賺到3000塊錢。”后來他又陸續免費教了30多個徒弟,從未收過一分錢,曾經甚至親自到徒弟家中教授電工技術,他對徒弟沒有任何要求,只是希望他們能夠找個好工作,同時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幫助他人。
不久前,張連煒被評為膠州市道德模范,面對榮譽,他說:“全市道德模范對我來說是一種鼓勵,以后,只要身體好,我就會一直干下去,實在干不來了,就交給徒弟們將愛心一直傳承下去。”
















